订单查询
首页 工作文档
公开课的反思和总结精选10篇
大小:27.93KB 6页 发布时间: 2023-01-10 10:02:52 16.51k 16.1k

每位教师都要从被动理解转换到主动接受中来,要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克服保守和墨守成规的传统思想,淡化学科意识,注重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以岗位需求为切入点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大胆尝试和开展工学结合、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20__-20__学年第二学期公开课已圆满结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广大中青年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搭建交流平台,达到了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开课的反思和总结2

本次公开教学是以校本研训“主题阅读教学”为依托开展的。

对于“主题阅读教学”我仅仅是知道了一点皮毛,到底什么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该怎样正确进行等等我还知之甚少,因此本次公开教学,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初次的尝试。

备前思考

“主题阅读教学”要求以一点为切入点进行拓展阅读,把课外阅读放到课内,大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我现在所带的六年级学生可以说对小学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都已经了解,马上面临毕业的学生应该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不需老师再牵着他们去品词析句、去领悟内涵,我想可不可以把单元内的课文进行整合,结合以前学过的写作方法进行教学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进行了七单元三篇课文的综合备课。

备中推敲

在备课中我想到三篇课文虽然都是写事的文章,但是从内容上来看都写到了人物,而且都有对老师的描写。

我何不从人物的写作方法入手,让学生去反复阅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品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呢?于是我设计先让学生复习描写人物要抓住典型的事例,然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具体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之后让学生自读自悟,去分析三篇文章中福楼拜、孔子、刘老师其人其行;最后拓展阅读,让学生收集一些描写老师的文章,并且进行分析,从而牢固掌握写作技巧。

课后还可以安排习作练习。

课后反思

按照我的设计进行了本次的教学,在40分钟内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针对本次教学我也进行了反思,有几点想法。

1、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六年级学生确实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说对文本中人物的分析比较到位,概括也比较准确,不需老师反复强调。

2、把相同的写作方法放在一起去学习,举一反三,学生掌握牢固,而且节省时间,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确实有助于学生大量阅读。

3、虽说在同一方法上可以加大阅读量,但是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不同之处。

比如《莫泊桑拜师》一课除了领悟人物精神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事物,持之以恒,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等等;《理想的风筝》一课中回忆性文章怎样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孔子游春》一课中景物的描写等。

其实还有许多知识点都需要在下一课中补充。

其实这种教学仅仅适合一课一得,也就是在某一个点上加大阅读量。

4、因为在一节课中要阅读两篇或者三篇文章,所以相对来说,分析文本就显得粗糙了很多,语文课中的情感、朗读、情境,铺垫等就少了很多,语文课显得有点生硬。

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有点勉强。

或许是自己还没有真正领会“主题阅读教学”的精髓,亦或许是理解上的偏颇走的是弯路。

总之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且行且琢磨。

公开课的反思和总结3

就这堂课,有以下几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从“思想品德”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名称改变使我们一下子从旧的课程理念中解放了出来,但同时教材活动性的增加,使我们很难把握好教材,往往是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起到品德课应起到的教育。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在讲到植物在秋天变化,叶子脱落下来后堆在树根下,顺势发问学生:“你想向树叶学习什么呢?”引发学生学习树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秋天的变化时,教师在评价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同时,引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一事例,这种期待式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更佳的积极性。

介绍中秋节的来历。

对于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内容,老师适时的补充了进去。

我想这是很有必要的说明。

在上课前充分的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不关是学生应做的,更是教师应做的。

另外在“为什么有的树叶在秋天的时候还是绿色的”这一问题上,教师让学生回家自己寻找答案,下节课一起研究,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该提倡的。

老师在每次分组活动之前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说不要大声叫嚷,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团结合作等等;我想这是有必要的,因为低年级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活动之前提出相应的要求变于活动的积极开展。

公开课的反思和总结4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

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

诗歌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角度,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初读课文,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

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