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期盼,今天下午终于要出行了,妈妈答应和我一起去游玩,也顺便帮助老师照看一下同学们。
下午来到教室,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毕竟书包里不是沉重的书本,而是各种零食、饮料。
一点半,我们一行人准时出发。
这一支五十二人的队伍,一路前行,很快来到第一站——六尺巷。
这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这条小巷全长仅有百来米,宽度只有六尺宽。
可就是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却包涵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谐、宽容、礼让,它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中的深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是桐城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完美处理相邻纠纷的典范。
随后我们来到了文庙,即现在的桐城博物馆。
进入文庙,正中通道便是状元桥和下面状元池,在科举时代桐城的状元回乡必在此举行跨桥仪式,想那跨桥者是何等的荣耀。
再往里,最令人称赞的当然是大成殿了,进入大成殿,眼前的孔子,“四配”及“十二哲”的泥彩塑像体型庞大,神行兼备,栩栩如生,是桐城丰富文化内涵的代表,我们都虔诚地向孔子像叩拜。
接下来,我们还参观了仿古城门——“东作门”。
穿过“东作门”来到了桐城的古桥“紫来桥”,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是桐城一座历史悠久的桥。
桥面上有很多车轮扎过的痕迹,可见古代从桥上经过的人和马车之多。
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表达了桐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民创造的智慧。
过了桥我们又来到东大街,这里仍保留着明显的中国古街道特色,路面全是麻条石铺就,每块条石长约三尺、宽约八寸、厚约五寸。
这条街昔日为桐城繁荣的商业街之一,两旁商铺林立,现如今却宁静得无人问津,只有老人倚门而坐。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最后一站“投子山”了。
来到山脚时,原本精力充沛的同学们大多都疲惫不堪了,望着眼前的山峰,个个叫苦不迭。
我和章明同学互相鼓励,一起率先爬上了山顶,来到了“投子晓钟”旁。
站在山上俯视山下,果然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自豪与得意之感,有同学敲响晓钟,浑厚的钟声回荡在群山之间,悠扬而久远。
最后我们又来到了投子寺的“大雄宝殿”,相传三国时东吴军师鲁肃战曹兵败,败逃途中将其子投于山中一洞穴,后被一老增所救。
此后山名、寺名都更为“投子”二字。
回到家,回想起这次研学旅行真是收获颇丰。
既领略了桐城春天的美景,又加深了对桐城文化的认识。
不管今后身在何处,我都不会忘记家乡“文都”桐城,我要多了解桐城文化,自豪地当一位桐城人。
研学旅行活动总结9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我们来到了西湖欣赏古人语中之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很可惜,虽然天气并不这么晴好,但也没有落雨,我们很可惜的错过了这苏轼所描绘的西湖之景。
一片落叶飞舞在过我的头顶,它似乎很欢快,每一条细致的纹路,无不彰显着它的美好。
可是它为什么落的呢?它的颜色鲜红如血,它的纹路金黄如画。
明明还是正值“青春”的年华,却早早落下了枝头。
我疑惑不解着,一回眸,却看见多如骤雨的树叶,纷纷落下,覆盖在自己的“母亲”身上满那曾滋养自己养育自己的母亲身上。
我的脑海里灵光一现,想起了一句名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树叶不是花朵即使纷落的叶不是春天绚烂的花,但它更也不是无情的植物,它亦可以化作春泥,去养育下一代的花和与叶。
一身轻松地跟着同伴踏上西湖之旅,一路上看见了许多如此的树叶,我不再为他们感到不值与疑惑,我为他们祝福,为他们的后代祝福,为他们的母亲祝福同之前一般纷飞,它们一片片地从树上飞下,掩映着呵护它们的树的美,留下了一点叶走过的痕迹。
在一片绿荫之中,在我的视线里,光速恍然出现了一抹鲜红。
它红得纯粹,红得惊人,像是倾国倾城的牡丹,又像雪中凌然开放的梅,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恍然微笑,那是什么呢?一点一点地红遍了我的心。
再回头一看顾盼,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绿色。
马上就要落队了,可我不想放弃,在原地驻足,在绿荫中寻找,我终于找到了它。
它是一朵花,很小很小的花,可能是山茶,也可能是其他。
在依旧从茂盛的枝叶里,只有它一朵花,探出脑袋,迎着寒风,傲然开放!我一直以为迎寒开放的花,只有菊花与腊梅,但在这西湖之旅上畔,我发现了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