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等;
4、因二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按致病因子
1、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2、食源性病毒感染
3、食源性寄生虫感染
4、食源性化学性中毒
5、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
6、动物性毒素中毒
7、植物性毒素中毒
按发病机制分类
1、食源性感染
2、食源性中毒
疾病防治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很少使用食物中毒的概念,经常使用的是“食源性疾患”。近20年来,他们对食源性疾患的定义、流行因素、危害程度、预防措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我国历来重视食物中毒的防治工作,已形成了一整套的食物中毒的报告管理制度。《食品卫生法》已明确规定了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内容。由于历史原因,由食物传播的肠道传染病、腹泻病的报告管理仍属传染病报告的范围。对人畜共患病的报告尚不健全。因此,食物中毒仅是食源性疾患的一部分,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因食物不卫生、食品污染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如何加强对食源性疾患的统一管理,统一报告,从预防和控制措施上与国际接轨,将是食品卫生工作者长期的任务。
食源性疾病培训内容知识4
一、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原因
由于幼儿园向师生提供的食品的进货渠道、质量以及气温、消毒、加工、存放、操作人员的健康和人为投毒等原因,稍有不慎极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二、预防措施
1、幼儿园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食品卫生工作方针,制定相关制度,落实措施,加强教育检查。
2、严把食品原料进货关。确保所采购的物品符合有关规定,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卫生安全关,做好验收记录。
3、严把食堂仓库关。仓库的钥匙由专人保管,责任落实到人,仓库物品有明显标记,规定非保管员不得进入库房。定期对仓库里的原料进行检查,发现过期原料,及时处理,坚决杜绝变质的原料流入食堂。
4、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厨房,工作期间厨房不能开着门空无一人。
5、严把餐具消毒关。厨房工作人员对餐具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确保餐具清洁卫生,防止出现因交叉感染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故。
6、规范食品加工、操作程序,做到食物烧熟煮透,加工好的食物及时要进入熟食间放置。严格熟食间的管理,防止熟食间再污染。做好留样食物的记录并签名,留样食品须保留4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