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建立
1.连续学习研讨。提升学部课程建立领导小组的工作素养,不断组织训练骨干学习和研讨有关课程建立的理论及先进阅历。
2.优化整体设计。进一步明确中学部培育目标,逐步建构和完善中学部课程建立框架。
3.不断实践提升。再在高一年级进展实践,完善“跑班选课”工作。推动现有校本课程的标准化建立。
4.加强课程整合。在课程建立框架内,推动学生社团、选修课、校园文化节等其次课堂活动的整合。
〔二〕队伍建立
1.名师工程。催促并帮助有条件的名师提炼能代表个人教学特色与训练风格的“关键词”,鼓舞有条件教师参与区、市学科教学带头人评比。为现有各级各类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供给更多的呈现与沟通平台。
2.师徒结对。在实践中完善多元“师徒结对”制度,推动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3.组织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参与区、市各类培训与评优工作。组织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活动。
4.提升教研。以教研组为单位,课例争辩为平台,加强教研组建立。
〔三〕文化建立
1.促进活动课程化。认真组织演讲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校园节日活动,并请专家指导,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课程化建立。
2.班级文化建立。连续开展“班级名片”创立活动,形成班级文化特色,提升班级文化品位,提倡通过微信等现代化手段建立各级网络沟通平台。
3.认真做好训练环境的规划与布置工作,提升网络宣传的文化内涵。
三、主要工作
〔一〕德育工作
以抱负训练为中心,以学生根底文明习惯养成为基点,以班集体建立为纽带,以课堂教学与主题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1.进展“规章意识”训练。组织学习《中学生手册》,重点关注《中学生守那么》、《行为举止底线标准》、《中学生文明公约》、《学习常规》、《学生违纪惩戒条例》等方面内容;开好主题班会。
2.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常规的标准治理,营造良好学习气氛。对违反学习标准的行为,依据《中学生手册》中的相关规定进展惩罚、训练。
3.重点关注两个净化:净化环境〔杜绝乱扔现象〕、净化语言〔杜绝脏话粗话〕。设立爆光台。强化体验式训练。
4.连续做好每月一次的“净美班级”评比、两周一次的流淌红旗发放、每月一次的“清扫日”活动、绿色传递活动、2分钟候课、1平方米责任区等。并准时公布评比结果。
5.重视升旗仪式等集会的标准化训练。实行切实有效措施,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6.各年级依据学部工作要求,结合本组实际,认真制定年级工作打算,并通过年级治理委员会,加强过程治理,做好年级常规考核工作。
7.强化早、晚自习及课间学生治理。明确责任,确保良好教学秩序和师生平安。
8.充分发挥学生会、大队委、学生志愿者的作用,组织“校园绿色环保志愿小组”巡察检查学生校园行为标准。
9.训练处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针对存在问题准时发放友情提示单,并对重大违纪现象进展跟踪处理与反响。
〔二〕教学工作
围绕课程建立总目标,连续推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重视教学常规的催促检查,全力提升校本选修课的有效性,强化备课组建立,促进教师队伍素养的全面提高。
1.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以学年为单位,组织全体校级及以上学科教学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挂牌呈现课;教研组内组织对青年教师的结对帮扶与课堂教学根本功竞赛;整理、完善各学科学案,尝试建立校本教学资源库。
2.组织相关备课组参与市、区深度备课活动,并进展必要的研讨与总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三维目标编制、教学过程设计、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教与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总结提炼出可以推广的行为策略、操作技术和实施案例。
3.优化校内选修课的设置。连续尝试对局部课程进展整合,争辩增设新的选修课程的可行性;为有力量进展跨学科整合的教师供给平台。同时,留意开发家长资源、大学城资源以及毕业学生资源。
4.完善已具备雏形的局部学科课程建立试点。总结提上升一年级选课走班方案,对高二年级出国预备班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校本资源再进展实践与梳理。
5.加强备课组建立,关注教学过程、留意教学实效,发挥首批四个“优秀备课组”的示范带头作用。
6.乐观组织学生参与训练主管部门认可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连续完善学业水平多元化评价方案,促进学生全面进展。
7.重视“名师工程”建立。落实名师“传帮带”任务,催促名师增加创新意识,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外语学科要加快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步伐,力争有更多的教师彰显个人特色。
8.重视起始年级与毕业年级的教学工作。对起始年级学生从行为习惯培育入手,通过开展生涯规划活动,加强目标引领。对毕业年级学生要着力激发各自潜能,教会学生正确定位与科学选择。
9.不断学习并尝试利用训练类移动端APP及各种网络训练平台,提升教师训练品质,改善学生学习成效。
10.在完善初中年级推动率测算的根底上,尝试对高中主要学科进展学情跟踪,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三〕训练科研
以课题争辩为抓手,以贴近训练实际选题为根本原那么,以教研组、年级组集体课题为主体,加强科研指导与效劳,促进全体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