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注重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人教版3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功率的概念和应用。学生需要理解功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以及如何计算功率的公式。重点是让学生明确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并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难点是理解瞬时功率的概念,学生常常认为没有位移就没有做功,更谈不上功率。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需要在讲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时做好铺垫,让学生理解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的基础。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汽车由开动到匀速行驶的物理过程,让学生掌握如何分析物理过程,并避免简单套用公式。教学目标包括理解功率的定义和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运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等。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并能灵活应用计算公式,难点是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
投影仪、投影片、录相资料、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快慢的事例,并思考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快慢的差异。例如,人上高楼时乘电梯比走路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快得多等。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推进
1. 功率的含义:通过定义和物理意义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介绍功率的单位和换算关系,让学生了解常用的功率单位。
2. 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推导功率的公式P=Fv,并让学生理解公式中F、v和P的关系。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力和速度对功率的影响。
3. 通过实例分析:通过分析汽车行驶和人力做功的情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功率的概念和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汽车在上坡时需要调整什么以保持速度不变,让学生明白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
4. 学生测功率活动:让学生设计测量自己做功功率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际测量。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功率的计算过程,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本课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用实物投影的形式显示本节课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通过总结和回顾,加深对功率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布置探究功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作业,并给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
【板书设计】
功率
1.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公式
P=W/t
P=Fv
3.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
P∝F
P∝v
P=Fv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做功快慢的事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功率的概念和公式的应用。通过测功率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功率的计算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布置作业和思考题,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功率的理解。整节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人教版4
弹力是指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为了恢复原状而对接触物体产生的力。在初中已经学过弹力的基本概念,本节课将深入学习弹力的来由、性质和效果,并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物体发生的形变以及形变的原因。比如,我们可以观察钢锯条被弯曲、弹簧被拉长或压短、泡沫塑料块被压缩、弯曲和扭转等现象。通过观察这些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发现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
接着,我们将进行一些演示实验,展示弹力的作用效果。比如,我们可以用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压缩弹簧将物理小车推出、伸长的橡皮筋将物理小车拉过来等等。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弹力的作用效果,并注意到弹力发生的条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而且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
此外,我们还会讨论弹力的方向和大小。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可以总结出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至于弹力的大小,我们会简单介绍胡克定律的物理表达式:f=kx。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弹力的理解,还可以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最后,我们会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人教版5
一、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