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发展和创新为动力,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思想,主动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掌握主动权。及时阅读语文教学方面的期刊,经常浏览网上的教研文章,吸收创新理念,学习创新案例。每学期做读书笔记不少于5000字,积极撰写教育随笔或反思案例,积累素材,拓展思路。
探究师生沟通的最佳方式。对学生多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并能善解人意,创造和谐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今师生关系的主题,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挚友,对学生全方位关心;对学生一视同仁,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好学生;学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合作者,师生共同实现心中的理想。
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学会制作课件和个人主页,学校力争顺利通过标准化先进学校的验收。教研组还要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开展业务学习活动,获取教改信息和经验。
五、教学进度
本学期共有十七周的上课时间。
1-3周:第一单元,精讲1、2、5课,略读3、4课。通过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懂得写作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生活的变化。参加“成长的烦恼”活动,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文学,学会合作。
4-5周:第二单元,精读7、10课,略读6、8、9课。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根据作品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参加“黄河,母亲河”活动,主动与人交流,注意说话的对象,用语言文明得体。
6-8周:第三单元,精读11、12课,略读13、14、15课。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9周:期中考试。
10-12周:第四单元,精读16、17、20课,其他略读。欣赏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描述。说话要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人。
13-14周:第五单元,精读21、22、25课,其他略读。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创新精神,了解科学知识。学习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采访和调查,发布科技新闻。
15-16周:第六单元,精读26、27课,其他略读。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培养热爱关心动物的感情。在写作中学会想象。
17-18周:复习考试专题练习。
19周:期末考试。
六、教研课题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6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这本教材的布局和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不再按照文体来安排单元。它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而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
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1. 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再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2. 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旨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内容和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4.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教材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5. 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看出,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1. 学生掌握七年级上学期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能够运用。
2. 学习本教材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 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 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将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贯穿于语文学习中。
二、学生情况简要分析
我所教的七(一)班的学生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都不乐观。他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强,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是接受式的学习。综合以上情况来看,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一定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三、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 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2. 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语文课程由单一转向综合,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