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八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计划的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各位阅读和下载。
八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计划1
一、教育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希望学生能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并能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推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基础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但后进学生较多,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跟不上老师。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需要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在学习态度方面,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参与学习,但少数学生对数学持放弃态度,学生的学习习惯还不理想,如预习、总结、自习时专心致志等习惯,以及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部分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督促。因此,本期教学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的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增强应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用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探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通过对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维。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材分析
数学八年级上册包括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五章内容,涉及到“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两个领域。
1. 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学习如何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难点是理解证明的分析思路和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关键是突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2. 轴对称
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以及利用轴对称变换研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重点是轴对称的性质和应用,以及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难点是轴对称性质的应用。教学关键是突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3. 实数
本章通过对平方根、立方根的探究引出无限不循环小数和无理数的概念,进而扩展有理数到实数。教学重点是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是平方根及其性质,以及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教学关键是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通过发现无理数的过程来理解和掌握实数的概念和性质。
4. 一次函数
本章主要学习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达方式,以及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同时,从函数的角度再次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教学关键是应用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分析函数问题,建立运用函数的数学模型。
5.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以及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学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教学难点是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及其思路。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理解因式分解,并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性。
五、本书编写特点
1. 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教材从实际出发引入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通过实际测量方法来说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图案,通过实际问题来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等。
2.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材安排不同章节的内容,突出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同时,引入等腰三角形的内容;在学习轴对称时,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学习实数时,延伸和推广有理数的相关内容等。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培养推理能力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全等三角形的章节中引入证明的内容,并注重分析思路和清晰表达思考过程。同时,在整式的章节中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并进行证明,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六、教学措施
1. 提前准备好课堂教材和教具,设计好教案,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教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3. 对当堂课进行及时的小结,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失败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
4. 加强课后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5. 成立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组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促进共同提高。
6. 定期组织单元测试,分析试卷,找出问题,重点讲解,并制定补救措施。
7. 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