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工作文档
课后教学反思总结10篇
大小:28.6KB 3页 发布时间: 2022-06-10 17:59:48 11.06k 10.67k

通过自我反思,可以总结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也可以看到自我的缺点和不足,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反思,是对自己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在这里小编整理了关于课后教学反思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后教学反思总结1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诗歌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角度,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初读课文,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 “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 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三点: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画面美;三是诗的情感美。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听读、赛读、评读、范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的课堂。我觉得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个环节:“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学生表现都很活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子深情的体验。

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

不足之处是教师的示范朗读由于普通话不够标准,影响了朗读效果,以后在这方面还须努力。

课后教学反思总结2

4月份有两次大型的公开课,一次是__开设的区级公开课,一次是_老师在__中学的送课下乡活动,这两次公开课中两位老师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值得反思和学习。

__老师的公开课,先通过批阅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作业,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错误所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审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如何在读题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同时对能量类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能量转换的过程和方向,并用能量流程图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黑板上,进行展开,明确每一种能量的计算方法,同时对提高计算正确性和解题规范性进行了指导,再通过典型例题地训练巩固了能量类问题地一般求解方法,最后通过当堂检测促发学生进行自我整合和自我反思,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__的这节公开课,从选题,到编制教学案,教学设计,备课,制作ppt,所有的过程都是由她本人一手完成,例题的选择有她独特的思考在里面,所选的题目新颖,全面,并能形成体系,反映教学理念;习题的讲解细,方法指导到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反映了一位女教师特有的细致。本节课也得到了广大评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合情合理。我听完这节课后,对于能量转化类习题的讲解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说来惭愧,__第一年教初三就给我上了一课,使我原本模糊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所以不能小看任何一个同事,只有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才能积累经验,获得真知灼见。同时本节课后的初三教学研讨活动也使我明白了中考复习不同阶段的特点和相应的复习策略,以及与平常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应该从更高的角度看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完成教学目标的特定方法,环环相扣,同时只有严密监视学情,相应做出调整,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这一点,在_老师的送课下乡活动中也有所体现。

老师上的是电学实验,原本准备了三个环节,但实际情况只完成了两块内容,即五串一并电路图能探究哪些问题,和电路连接应该注意的方面,最后一块电路故障没有能够完成。但是我认为课堂的容量并不在多,而是在于学生掌握的效果,如果一堂课能把上面两个问题讲明白讲透彻,也没什么不好,相反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必然导致每块内容都是蜻蜓点水,表面功夫。_老师的讲解层层深入,娓娓道来,学生互动自然,充分利用课堂生成,针对学情进行方法指导,并当堂出题训练,语言精练,教态自然,内容详实,图文并茂,让我听的如痴如醉,见证了_老师作为骨干教师的实力。尽管如此,我自己上课依然不会刻意模仿_老师,因为我认为每个人的特点和风格都不一样,强行照搬只会落得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境地,唯有取长补短,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进行整合,才能上出属于自己的好课,回头看看__和_老师,她们也是这么做的。总之很感激学校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能让自己看到差距和不足,学到先进的方法和理念,在日复一日平凡的磨练中,自然会有春暖花开的时候。

课后教学反思总结3

本次公开教学是以校本研训“主题阅读教学”为依托开展的。对于“主题阅读教学”我仅仅是知道了一点皮毛,到底什么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该怎样正确进行等等我还知之甚少,因此本次公开教学,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初次的尝试。

备前思考

“主题阅读教学”要求以一点为切入点进行拓展阅读,把课外阅读放到课内,大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我现在所带的六年级学生可以说对小学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都已经了解,马上面临毕业的学生应该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不需老师再牵着他们去品词析句、去领悟内涵,我想可不可以把单元内的课文进行整合,结合以前学过的写作方法进行教学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进行了七单元三篇课文的综合备课。

备中推敲

在备课中我想到三篇课文虽然都是写事的文章,但是从内容上来看都写到了人物,而且 都有对老师的描写。我何不从人物的写作方法入手,让学生去反复阅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品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呢?于是我设计先让学生复习描写人物要抓住典型的事例,然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具体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之后让学生自读自悟,去分析三篇文章中福楼拜、孔子、刘老师其人其行;最后拓展阅读,让学生收集一些描写老师的文章,并且进行分析,从而牢固掌握写作技巧。课后还可以安排习作练习。

课后反思

按照我的设计进行了本次的教学,在40分钟内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针对本次教学我也进行了反思,有几点想法。

1、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六年级学生确实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说对文本中人物的分析比较到位,概括也比较准确,不需老师反复强调。

2、把相同的写作方法放在一起去学习,举一反三,学生掌握牢固,而且节省时间,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确实有助于学生大量阅读。

3、虽说在同一方法上可以加大阅读量,但是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不同之处。比如《莫泊桑拜师》一课除了领悟人物精神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事物,持之以恒,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等等;《理想的风筝》一课中回忆性文章怎样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孔子游春》一课中景物的描写等。其实还有许多知识点都需要在下一课中补充。其实这种教学仅仅适合一课一得,也就是在某一个点上加大阅读量。

4、因为在一节课中要阅读两篇或者三篇文章,所以相对来说,分析文本就显得粗糙了很多,语文课中的情感、朗读、情境,铺垫等就少了很多,语文课显得有点生硬。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有点勉强。

或许是自己还没有真正领会“主题阅读教学”的精髓,亦或许是理解上的偏颇走的是弯路。总之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且行且琢磨。

课后教学反思总结4

就这堂课,有以下几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从“思想品德”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名称改变使我们一下子从旧的课程理念中解放了出来,但同时教材活动性的增加,使我们很难把握好教材,往往是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起到品德课应起到的教育。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在讲到植物在秋天变化,叶子脱落下来后堆在树根下,顺势发问学生:“你想向树叶学习什么呢?”引发学生学习树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秋天的变化时,教师在评价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同时,引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一事例,这种期待式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更佳的积极性。

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对于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内容,老师适时的补充了进去。我想这是很有必要的说明。在上课前充分的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不关是学生应做的,更是教师应做的。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5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