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工作文档
防震减灾知识专题讲座培训内容精选10篇
大小:469.9KB 3页 发布时间: 2024-01-21 15:40:50 8.1k 7.88k

6、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避免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此外,我们也不应该使用明火,以免引发火灾。

地震是一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我们无法改变地震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应急避震措施来减少伤害。希望大家能够牢记以上的避震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冷静并正确应对,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防震减灾知识专题讲座培训内容精选6

大地震的来临总是出乎意料,即使我们在震前有所准备,并且在震时采取了正确的避震措施,但震后仍然会有很多人被埋在建筑物的废墟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积极展开自救和互救行动,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解救出尽可能多的人。

当不幸被废墟埋住时,我们首先要尽量保持冷静,消除恐惧的心理,并且坚定自己的意志,设法自救。如果我们无法脱险,应该努力挣脱出手脚,清除身上压着的物体,并迅速捂住口鼻,以防烟尘窒息。同时,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大声呼救,可以使用石块或者铁器等敲击物体,与外界取得联系。此外,我们要尽量节省体力,努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并且耐心等待救援的到来。

除了自救外,互救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废墟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其他被困的人,我们应该相互帮助,共同努力,争取尽快脱离险境。在互救过程中,我们应该相互鼓励,保持团结,在困难时刻给予彼此力量。

在大地震之后,救援队伍会尽快赶到灾区,展开救援工作。我们要耐心等待,相信救援的到来,并且积极配合救援队伍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发出声音、使用手机等方式与外界取得联系,让救援人员知道我们的存在。

总之,当遭遇大地震时,我们要保持冷静、消除恐惧,尽力自救,并且互相帮助。只有相信自己的力量,团结一心,我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脱离险境,重建家园。

防震减灾知识专题讲座培训内容精选7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用于根据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来确定具体设计中采用的抗震等级的标准。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分为四级,分别代表着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和一般这四个级别。

地震烈度是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过科学勘查和验证,由国家主管部门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和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一个地域概念。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的等级分类。中国将地震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在确定建筑抗震等级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对于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如果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则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照框架结构确定,并且最大适用高度可以适当增加。

2. 如果裙房与主楼相连,那么除了要按照裙房本身的抗震等级确定外,还不能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如果裙房与主楼分离,那么应按照裙房本身的抗震等级确定。

3. 如果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那么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如果地下室中没有上部结构的部分,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4. 对于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照规范中的要求和表格进行抗震等级的确定。其中,8度乙类建筑如果超出了表格规定的范围,那么需要经过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砌体结构和排架没有抗震等级的要求。

在使用本规范时,需要注意对抗震等级的调整,特别是对于高规模的建筑。

防震减灾知识专题讲座培训内容精选8

地震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根据地震的成因,地震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人工地震是由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震源深度是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根据震中距,地震可以分为地方震、近震和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大震、强震、中强震、小震、弱震和微震。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或1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弱震和微震。

防震减灾知识专题讲座培训内容精选9

在山边和陡峭的倾斜地段,人们可能会面临山崩和断崖落石的危险。因此,当感知到地震或者听到相关警报时,我们应该迅速找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对于山崩和断崖落石的风险,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这些地段的土壤可能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或者岩石崩塌。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尽快离开危险区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在面临这种风险时,我们可以寻找坚固的建筑物或者避难所,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在海岸边,我们也可能面临海啸的威胁。当我们感知到地震或者听到海啸警报时,我们应该立即采取行动,迅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海啸是由地震引起的海底地壳运动,会产生巨大的海浪。这些海浪可能会迅速冲击海岸线,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危险。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我们可以选择前往高地或者远离海岸线的地方。

在面临这些危险时,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收音机、电视机等媒体的信息。这些媒体可以提供关于灾害情况和应对措施的重要信息。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相关信息,例如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或者社交媒体平台。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总之,当面临山崩、断崖落石或者海啸等自然灾害风险时,我们应该及时采取行动,迅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同时,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媒体的信息,以便获取有关灾害情况和应对措施的重要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防震减灾知识专题讲座培训内容精选10

因地震引发的火灾可能会迅速蔓延,对生命和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适当的避难措施至关重要。避难的方法主要是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由负责人和警察等人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尽量减少,绝对不能使用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进行避难。

对于病人等特殊群体的避难,需要当地居民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在平时,邻里之间应该商定好避难的方式和相关事宜,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行动。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