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工作文档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培训精选10篇
大小:478.72KB 6页 发布时间: 2024-01-21 16:30:21 6.9k 6.68k

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

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

身体遭到地震伤害时,应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防尘、防烟;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与外界联系,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设法用砖石等支撑上方不稳的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地震时切忌惊慌

我们感觉到的地震,大多数是有感、强有感地震,少数能造成轻微破坏,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是极少数。因此,当遇到地震时切忌恐慌,要沉着冷静,迅速采取正确行动。特别在高楼和人员密集场所,就地躲避最现实。我国有过地震并没造成任何破坏,但惊慌失措的人们互相拥挤踩踏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的教训。

不要跳楼

要相互关爱

人员密集场所不要拥挤

学生要听从指挥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培训精选7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造成的伤亡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倒塌所致。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保持镇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逃避或躲避的措施,并且要果断行动。

在室内遇到地震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避险措施。如果是平房,且室外空旷,应该迅速跑到屋外并保护头部。如果没有足够时间逃出,可以躲藏在桌子下、床下、坚固家具旁边或者靠近墙根的地方,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防止灰尘和烟雾进入呼吸道。如果是楼房,应迅速关闭电源和气源,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较小的地方避震。也可以躲在坚固的家具旁边、内墙根部或者墙角等易于形成三角空间或支架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切勿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在教室遇到地震时,应该用书包保护头部,躲在桌子下或桌子旁边。震后,要听从教师的指挥,有序地撤离教室。在工作场所遇到地震时,应迅速关闭电源和气源,尽量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边。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如商场、展厅、会议室等,应躲在坚固的立柱或墙角下,远离玻璃窗、广告灯箱、高大货架、大型吊灯等危险物。而在体育馆、影剧院等场所,应保护好头部,蹲伏到座椅下面。同时,还要注意防火、防电和防踩踏。

在室外遇到地震时,我们也应该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在城镇内遇到地震,应该保护好头部,迅速跑到空旷的场地蹲下。要尽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远离高压电线、化学物品和煤气等危险设施。在野外遇到地震,应该避开山脚和陡崖,以免遭到滚石和滑坡的伤害。如果遇到山崩,应向远离滚石前进的两侧跑。

在驾车遇到地震时,司机应该迅速躲开桥梁、隧道、陡崖、电线杆等危险地点,并尽快选择空旷处停车。乘客不应该跳车,而是要在地震后有序地撤离车辆。

如果不幸被困在废墟下,我们也需要采取自救措施。首先,被埋压的人员应该保持清醒。当听到外面有人时,可以大声呼叫或者敲击管道寻求救援。如果不确定外面是否有人,应该间断地发出声音,以减少体力消耗。其次,要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清除压在身上特别是腹部以上的覆盖物。同时,要用毛巾、衣物等捂住口鼻,防止吸入烟尘导致窒息。还要注意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确保安全的生存空间,并尽量向有光线和空气流通的方向移动。此外,可以用石块或金属物品敲击水管、墙壁等,与外界取得联系。如果难以脱险,在可以活动的空间内,要设法寻找水、食品或其他能维持生命的物品,并耐心等待救援。在被困的情况下,切勿使用火源、电源或任何电子装置,以免引发火灾或者加重困境。

地震发生后,进行搜救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搜救时,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学校、饭店、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是抢救的重点。我们应该首先抢救被困在建筑物废墟边缘、房屋底层或未完全破坏的地下室中的人员。及早展开互救,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其次,在搜救时,要特别关注倒塌物堆成的"安全三角区"或支架空间。同时,要留意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和敲击物体的声音。在挖掘被困人员时,要小心谨慎,切勿使用利器刨挖,以免伤到被困者。同时,要保护周围的支撑物,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在发现被困者后,应该首先帮助其露出头部,并迅速清除口腔和鼻腔中的灰土。如果被困者一时难以脱险,我们应该先向其输送新鲜空气、水和食物,然后再想其他办法进行救援。

地震是一种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并掌握正确的避险和自救方法,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在地震发生后,我们也要及时展开搜救,尽力减少伤亡。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培训精选8

地震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根据地震的成因,地震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人工地震是由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震源深度是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根据震中距,地震可以分为地方震、近震和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大震、强震、中强震、小震、弱震和微震。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或1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弱震和微震。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培训精选9

地震灾害是一种群体性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它的发生频率较高,并且会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震级、震中距离、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社会因素包括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通过综合防御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地震直接灾害主要包括建筑物的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以及海啸等。而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包括火灾、水灾、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突出的原因是因为城市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次生灾害源集中。

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灾害是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这会导致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而由地震引发的最严重的次生灾害通常是火灾。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