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树立“身教”楷模。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为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我们阅读了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与其他教师进行共同研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同时,我们也身体力行,时时、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
二、坚持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学科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学习方法辅导,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通过学习心理辅导,我们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效益。学习心理辅导包括学习智能辅导、学习方法辅导、学习态度、动机、兴趣和习惯的辅导,以及预防学生学习疲劳、减缓学生考试心理压力等。我们发现学习方法不当是学生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进行了学习方法辅导。虽然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常能通过摸索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大多数学生往往需要指导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辅导,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2.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创造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审美观。
3. 我们精心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通过发展学生个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营造创造教育氛围,组织创造性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4. 我们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营造发展个性、师生平等的创造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
5. 在个性教育方面,我们通过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6. 在学校与社会结合方面,我们与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取得家长的有效配合。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融入学生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己,在师生和谐的互动中,正确引导、矫正学生的不良倾向,才能最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近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们的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我们将继续努力,深入持久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健康道路上茁壮成长。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精选12
经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学习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不带私心地讲诚信。他们应该创造一个和谐、宜人的教育环境,给孩子们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让他们在一片绿地上栽花种草,让他们在一片绘画墙上自由描绘,让他们在一个饲养园地里感受动物的可爱。教师应该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欢乐地成长。同时,教师还应该创造一个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这样的环境能够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生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生活情趣。
其次,教师还应该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育精神环境。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教师应该能够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学生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对待每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可信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心理交融是建立在感性的交情和爱的投入上的。教师应该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各种原因而心理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相对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必要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呢?我认为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通过谈心、交流的方式开导学生,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感知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应该用真诚的爱去关心和呵护每个学生,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寄托,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倾诉,让他们的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和帮助时,教师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做到,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从个人的观点和实践经验来看,当学生需要关心和帮助时,教师只有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学生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