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4种基本心理因素。这4种要素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道德品质结构。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些基本心理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协调一致等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加强道德品质培养和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有利条件。
心理因素对学习动力系统有重要影响。引发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是需求和诱因,而学习需求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求知欲和进取心。求知欲和进取心强的人,学习积极性高,潜能容易发挥。情绪对学习与运用科学文化知识有明显影响,意志对学习与运用知识有重要影响。智力水平差不多,谁的意志坚强,谁就能成为优秀者。性格与学习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密切相关,良好的性格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并获得优异成绩。
心理学和医学研究表明,精神疾病的主要诱因是心理因素,而且很多生理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心理因素对生理疾病的治疗同样有重要影响,心理素质还对身体潜质的发挥有着巨大影响。纵观全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存在着问题。
心理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成长。溺爱型家庭往往使孩子形成随心所欲、任意而为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情绪控制的能力偏低。专制型家庭往往过于沉默或严厉,孩子长大后适应能力差,对人屈从,自信心不足。放任型家庭往往无暇顾及孩子成长,把教育的任务完全委托给学校,使孩子形成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的心理。
学校因素也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目前,衡量一个中学或老师教育水平的标准往往依据升学率,教育方法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心理培养。这导致能够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相对较低,他们不善于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很好地面对和承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及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社会因素也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助长了个人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淡化了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意识。不良的文化风气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如厌学风、经商风、奢侈浪费风、吃喝玩乐风等。
个体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心理状态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这种落差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因此,我们应制定合理的心理素质发展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保持自信心。发展情感能力,进行情感转换和调节。发展人际能力,树立合理的人际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总之,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我们可以发展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