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自然灾害紧急预防应措施培训范文模版,希望能对需要的人有帮助。
自然灾害紧急预防应措施培训精选1
一、在家中遇到地震。
首先要保持冷静,就地躲避并观察情况的发展。如果你住在平房并且离门很近,那么在发生地震后的12秒内可以迅速冲出门外。如果来不及逃跑,可以躲在桌子下、床下或坚固的家具旁边。对于住在楼房里的居民来说,应该选择开间较小的空间来避震,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根据各国专家的经验总结,桌子旁边、床旁边和墙角等“生命三角区”是最安全的地方,而外墙、门窗和阳台则是最危险的地方。同样重要的是要关闭煤气和电源,不要使用电梯,不要跳楼,不要从屋内跑出去。许多地震事件表明,有很多楼层的居民在地震发生时因为惊慌失措而往外跑,结果不幸被楼上倒塌的物体砸伤或砸死。
二、在学校或办公楼中遇到地震。
在地震发生时,不要立即跑出去,而是迅速用书本、笔记本或包包保护头部,抱着头,闭上眼睛,躲在各自的桌子、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等地方。等地震过后,再转移到室外。在室外的操场等地方,可以原地蹲下,用双手保护头部。要注意远离高大的建筑物,远离高压电线、化学工厂、煤气等危险设施,切勿返回地震区。
三、在电影院或商场中遇到地震。
在拥挤的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不要引发混乱,否则会导致秩序紊乱,人们相互挤压,造成伤亡。应该有组织地从多个出口快速疏散。当场内断电时,不要大声喊叫,更不要挤压。应该就地蹲下或躲在座椅下,注意避开悬挂的吊灯、电扇等物品,用包包等东西保护头部,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四、在户外遇到地震。
应该选择开阔的地方蹲下或趴下,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群聚集的地方。避开楼房、水塔、立交桥等建筑物,远离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危险物体和悬挂物。避免进入狭窄的街道和危险的墙壁等地方。如果你在野外,应该避开山脚、陡崖等地,以防止山崩、泥石流和滑坡。如果你在海边,应该尽快转移到远离海岸线的地方,以避免可能发生的海啸。
五、在行车过程中遇到地震。
应该迅速打开双闪灯,寻找一个开阔的地方停车,切勿冒险穿越危险地带,如长桥、堤坝、隧道等。除了轿车外,如果是乘坐巴士或火车,车内的人员在接到地震警报后应该立即用双手抓住拉手、柱子或座位,并注意防止行李从货架上掉下来伤人。背对着行驶方向的人应该用双手保护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采取防御姿势。
如果不幸被废墟埋压,应该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如果无法脱险,应该节约体力,努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此外,在地震发生时,还可能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果遇到火灾,应该立即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摇晃停止后再转移到安全地方。在转移时应该弯腰或匍匐爬行,逆着风向前进。如果有有毒气体泄漏,也应该像火灾时一样,用湿布捂住口鼻,逆风逃离,切勿使用明火。
自然灾害紧急预防应措施培训精选2
一、防火安全一般知识
(一)火灾的定义
根据《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 5907-1986)将火灾定义为: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发生火灾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质、助燃物质(氧及氧化剂)、火源,即火的三要素。这三个要素中缺少任何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和维持,因此火的要素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在火灾防治中,如果能够阻断火三角的任何一个要素就可以扑灭火灾。
1.可燃物:无论固体、液体、气体,凡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叫可燃物质。
2.助燃物质(氧及氧化剂):凡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叫助燃物质。
3.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叫火源。分为直接火源和间接火源。
(三)火灾的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5709-1985)的规定,将货场火灾划分为以下四类:
1.A类火灾:是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灰烬,如木材、纸张、棉、毛、麻、塑胶等火灾等;
2.B类油类火灾:是指液体火灾及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原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3.C类火灾:是指气体火灾,如天然气、煤气、甲烷、乙烷、氢气火灾等。
4.D类火灾:是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锂火灾等。
通常把由电器走火、漏电打火引起的火灾称为电器火灾。
(四)货场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
1.货场作业中对取暖、加热、照明、电气等设备的运行或维护保养不当;;
2.对可燃或易燃物品的使用、运输或保管不善;
3.没有按规定做好使用明火的防范工作,库内吸烟、乱扔烟头、火柴棒等;
4.电气设备、线路负荷过载或陈旧,乱拉乱接临时用电线;
5.缺乏定期的消防安全检查,对已发现的不安全因素,未按要求及时整改;
6.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
7.人为破坏等。
(五)货场防火主要措施
1.防火的基本原则是提高警惕性,严防坏人破坏,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保卫制度,加强防火教育,普及消防技术知识,加强责任感,克服麻痹思想,消除火灾隐患,杜绝火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