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1. 落实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健身习惯、学习习惯和交往习惯。
2. 探索"责任教育",培养学生对自己、家庭、集体和社会负责的意识。
3. 重视安全教育,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确保学生的安全。
4. 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5.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通过举办各种纪念日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6. 开展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学校、家长、老师的感恩之情,通过各种活动进行诚信教育。
7.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在工作安排上,我们制定了具体的计划:
1月份:开学典礼、学雷锋活动、爱国卫生月活动。
2月份:安全教育月(开展健康上网、校园安全、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等教育活动)。
3月份:班主任培训、纪念五四活动、开展寻根问里、美丽人生为主题的班队会。
通过以上的工作计划和措施,我们将全力以赴,努力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2024年新学期德育新目标与计划2
一、明确一个方向
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学生良好习惯、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将德育置于首要位置。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领导或班主任的事情,应该成为全体教师的事情,我们要将德育融入到每个学科中,让全体教职工树立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
二、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1、加强领导小组建设
进一步加强团队、学生会领导小组建设,确保每个成员都能主动学习,形成合力,努力探讨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德育教育中的直接实施者,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师德修养。
(1)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对学生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并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教师要提升自己道德情感的感召力度,实施情感关怀工程,因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教师要加强正面引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2)继续实行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度,逐步完善德育导师制
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继续加强班级常规管理方法的研讨,育人艺术的研讨,每次会议可以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或一个中心议题,提高会议效率。
落实思想后进生的辅导,确定人员、制定计划、安排时间,真正使后进生的思想、学习有所进步。
(3)坚持班集体常规管理考评与班主任考评相结合
班集体常规管理考评涉及到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班级管理要做到精心、细心、耐心,从小事开始提要求、抓落实。习惯的培养需要恒心和毅力,作为班级的经营者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管理要做到心中有方,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要加强对班级卫生工作的检查评比的力度,文明监督岗的检查员要坚持将每日所进行的评分材料及时汇总,及时公布。
三、完善三个德育基地建设。
1、布置好德育活动室,使其成为德育工作的场所。
2、成立学生会电视台,健全组织,落实具体负责的教师和学生,正常开展电视广播。让学生自己成为该活动的主角,让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建立学生种植园。在校园西北角开辟一个花卉种植基地,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定期为学生开放,让学生亲自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1、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1)继续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坚持学好、执行好《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真正敬业的人,只有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才有机会成就大事。从坚持讲普通话、使用文明用语、扫好地、做好操、排齐队、不乱扔废弃物、不乱涂画、乱追打等小事抓起,创造最美的学习环境,维护课间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继续完善学生行为规范竞赛,坚持每天一次检查,每周一次小结,每学期一次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将每周的竞赛成绩公示在行为习惯竞赛黑板上,学期结束时,将竞赛成绩作为文明班评比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竞赛推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以竞赛促进良好行为规范的内化,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教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学会说话;②学会倾听;③学会读书;④学会写字。学会说普通话,通过国旗下讲话、晨会班会教育让学生明确讲普通话的意义,要求学生课前、课间都讲普通话,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学会倾听是让学生在别人讲话时安静地听别人讲话,学会听懂别人的话,能理解别人话的意思。学会读书是让学生会读课本上的课文外,还要学会阅读课外的知识。本学期将开展读书活动,主要利用中午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育学生诚诚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写字。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