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
积极做好优化政策供给、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打造良好运营环境和放心消费环境。
聚焦短板,巩固提升。
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市场倾斜,补齐流通短板。
统筹衔接电商、物流、商贸流通等现有资源,拓展提升服务功能,推动农村流通设施和服务融入现代流通体系。
因地制宜,鼓励创新。
尊重乡土文化特点和农产品生产流通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分区分级分类施策,推广应用商贸流通新技术新模式,挖掘产业优势,体现区域特色。
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贴近实际,大胆开拓创新。
规范实施,确保质量。
细化工作措施,加强绩效管理,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监督,对财政资金的拨付、规范示范项目的建设做好全程动态跟踪和监管,确保各项规定层层落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抓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改造一批城区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强化城区的综合商业服务能力、物流配送能力;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建设改造一批新型乡村便利店,对夫妻店等传统网点改造升级,满足农民就近便利消费,保障日常消费品和基本生活服务供应。
丰富农村消费市场,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消费品。
(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
1.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面积在600平米以上,配有必要的功能区划,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
为区域提供电商发展整体规划、电商资源引进、供销对接、人才对接等电商公共服务运营,拓展跨境电商服务,加强区域企业电商能力培养、区域电商服务策划组织、区域电商发展协调、区域电商宣传等电商赋能类工作。
统筹推进品牌、标准、品质控制、金融、物流、培训、集中采购、直供直销等服务。
制作电商宣传片,营造电商氛围,提升风貌,优化提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公开性及服务性。
坚持市场化原则,突出服务,加强电商服务中心运营能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教育培训、自愿入股、市场对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方式,大力帮助企业开展电商业务,鼓励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并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
引入电商服务企业或电商企业,为农村特色产品网络销售提供品牌注册、品牌培育、包装设计、网络营销策划、网站托管等增值服务,推动农业生产流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应用电子商务,提高农村产品的商品化率和电子商务交易比例。
2.升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
按照行政村规模按需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配有必要的办公设备和网络,实现行政村电商服务总体覆盖率达到50%以上。
通过对站长进行系统培训,改造升级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利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人流量大的优势,整合邮政、供销、快递、金融、政务、夫妻店(超市)等资源其中4家以上,拓展代买代卖、小额存取、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等功能,确保促进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长期稳定运营。
充分借助电子商务服务站,强化与农民链接,开展各项为农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三)完善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体系
建设1个1000平米以上的县级公共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整合3家以上物流快递企业资源,物流快递业务实现乡镇全覆盖,按需在重点乡镇建设分拨中心,与县级公共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农村电商服务站打造快递共同配送体系。
整合邮政、供销、商贸物流、快递等资源,以市场化方式建立区域物流快递共同配送联盟。
鼓励市内商贸企业和电商快递的物流协同,整合区域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配送,整合货物、车辆、配送网点、人员等资源,推动商流物流统仓共配,降低农村物流成本,打通农村物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发展冷链物流体系,并与省级农产品冷链监控平台实现对接。
发展智慧物流,开展物流专业技能培训,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高。
(四)升级农产品进城公共服务体系
1.完善特色农产品网货供应链。
立足我市特色农产品和加工产品,整合建设农产品分级、包装、预冷等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预处理设施,建立1个“品牌网货研发供应中心”,形成网货研发、标准化、质检、溯源、集货、仓储、代发货、售后服务等网货供应全链条服务,提高农村产品商品化率和供应链高能高效。
以农旅融合为重点下沉供应链,开展生态精品农产品线下体验、线上配送,集中采购、直供直销服务,为多品类、小体量,且较为分散的生态精品农产品搭建销售渠道,在满足游客持续消费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全面促进农民增收。
2.加强特色产业区域公共品牌建设。
加强特色产业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依据实际情况培育1个区域公共品牌。
建立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控体系,打通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应用的服务机制,设立网货标准。
建立起品牌响亮、管理严格、产品优良、供应稳定、标准明晰、服务周到的网货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