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选择上,自然观光类最受欢迎,对民俗风情类和健康疗养类的关注较去年有明显的提高。
出游方式上,火车和动车依旧为首选,短途旅行以自驾居多,选择火车、动车和飞机出行的比率有明显提升。
旅游消费支出最多的是在住宿方面,其次为餐饮和交通,疫情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餐饮卫生,其支出意愿变强。
四、疫情后旅游业提质增速的主要应对策略
1.政策主导策略。
旅游业是受此次疫情冲击最直接、范围最广、时间长的行业,但这种影响不会一直持续,恢复经济的首要目标是促进消费,疫情期间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受抑制,在疫情后这些需求得到有效释放[6]。
政府在出台扶持政策时,以刺激消费需求为核心,建议以弹性休假、发放消费券、升级服务标准等为重点,降低旅游需求的不确定性,构建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性支持。
引导游客出境旅游需求向国内转移,针对不同群体,降低门槛,精细施政,助力重点旅游目的地景区的提档升级。
同时,引导景区做好旅游规划,建立科学管理制度,旅游统计数据去泡沫,实事求是地反映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调整旅游供给体系的建设思路,以“+旅游”的方式推动旅游供给体系构建。
政府在疫情防控得当之后,应提供更好的公共管理服务[2]。
2.企业主体策略。
在疫情期间,旅游相关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应关注政府部门推出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依靠政府力量激活自身发展潜能。
在全面分析发展基础条件,优势与劣势,客观分析疫情带来的机遇,以及面临的外部威胁,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方案。
实时洞悉游客需求动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变化趋势,推出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健身旅游、研学旅游等不同类型旅游产品,提高供给质量。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提高供给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培养一个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管理团队,对员工做好产品、服务、营销、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同时,构建“科技+旅游”的发展格局,让科技為文旅赋能,探索文旅企业和文旅项目智慧化运营、智慧化管理、数字化产品、在线营销等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旅游的科技含量,强化防疫信任,降低消费门槛,以创新的方式升级优化游客体验。
3.行业协同策略。
旅游业中各产业间关联性较强,要加强行业协同发展,与交通、住宿、餐饮、保险、金融、零售等领域多加沟通。
创建完善对话机制,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
同时,游客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特点,应进行精准调研,对发展趋势做出研判,更好指导行业的发展。
对于行业存在的合同纠纷、游客投诉、人员流失等问题,建立系统的处理预案,进行科学引导,维持行业的平衡发展。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旅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各行业协同建立危机应急管理机制至关重要,统筹各方力量,整体上全流程实施风险管理策略,提高游客的卫生安全水平,提升行业抗危机能力。
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若干发展建议2
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既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圆满完成的有力推手。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发展全域旅游,加快转型升级中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旅游行业高歌猛进的势头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直接冲击,总体发展体量急剧下滑,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困境
(一)疫情对人们心理影响巨大
旅游业发展与游客的流动和心理关系密切,疫情直接导致人口流动减少,旅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
旅游业有很强的综合带动作用,反之也意味着旅游业严重依赖于其他行业。
旅游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虽然比较敏感,但却相对滞后。
当前每一轮疫情虽能得到有效遏制,但疫情危机没有全面解除,疫情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仍很强烈,从而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全面复苏。
(二)全面性复苏还未来临
我国旅游业当前的发展困境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交通行业的全面恢复尚未到来,特别是对外交通受到严格限制;二是酒店、餐饮等旅游周边行业并未全面开启,关联产业持续低迷,直接导致旅游目的地实际接待能力低下。
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市场需求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压抑的旅游需求无法在经济开启后第一时间得到恢复。
由于境外疫情的不断扩散,旅游业短期内难有“报复性”反弹,域内旅游将在疫情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大量释放。
(三)公共性危机隐患笼罩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还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公共性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目的地安全保障问题。
人流聚集极可能加大疫情再次暴发的风险,此次三亚疫情就是明显的例子;此前西湖、峨眉山等旅游景区在恢复开放后,均出现游客扎堆游览,产生了感染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