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提高供给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培养一个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管理团队,对员工做好产品、服务、营销、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同时,构建“科技+旅游”的发展格局,让科技為文旅赋能,探索文旅企业和文旅项目智慧化运营、智慧化管理、数字化产品、在线营销等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旅游的科技含量,强化防疫信任,降低消费门槛,以创新的方式升级优化游客体验。
3.行业协同策略。
旅游业中各产业间关联性较强,要加强行业协同发展,与交通、住宿、餐饮、保险、金融、零售等领域多加沟通。
创建完善对话机制,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
同时,游客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特点,应进行精准调研,对发展趋势做出研判,更好指导行业的发展。
对于行业存在的合同纠纷、游客投诉、人员流失等问题,建立系统的处理预案,进行科学引导,维持行业的平衡发展。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旅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各行业协同建立危机应急管理机制至关重要,统筹各方力量,整体上全流程实施风险管理策略,提高游客的卫生安全水平,提升行业抗危机能力。
疫情背景下旅游业的影响和发展对策3
一、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
由于疫情的快速发展和异常严格的防疫措施,近期我市旅游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各地的景区、文化娱乐场所相继暂停运营,对景区、旅行社、酒店、旅馆、民宿、农家乐、餐馆、旅游购物、在线旅游企业等造成严重冲击,对旅游业的影响存在压力大、时间长的特点,使其蒙受巨大损失,对增速下滑的经济态势更是雪上加霜。
二、应对措施
当前,面临的大环境是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调结构、稳增长、提质增效任务艰巨,但从长期来看,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有限,旅游业也是恢复最快、反弹最迅猛的产业,只要疫情得到控制,被疫情暂时压抑的旅游需求将得到极大释放。
为此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
一是引导行业互助自救。
建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减免税政策、促进人口合理就业政策等,拨助一定的社会福利资金帮助旅游企业渡过难关,引导旅游产业的企业互助自救,抱团取暖,共同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
旅游行业协会可以搜索行业信息,推广旅游产业经验,提供指导,对可能出现的行业冲突加以调节,保护行业的良好发展。
二是鼓励发展在线旅游。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抓手,充分把高新技术融入到旅游业中。
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文化场馆、景区发展在线旅游,通过图片、视频、VR、360度全息影像等方式,走出一条具有雅安特色的旅游之路,让民众足不出户即可游历雅安大好河山,既可作为旅游产品实现收益,更是打造在线宣传推广的平台。
三是打造旅游文创产品。
推动文化文物机构与优秀创意设计机构、旅游企业合作,精选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IP,实施地方“文化旅游礼物开发计划”,开发高品质的旅游文创产品。
优化物流快递,搭建服务网点,推进电商平台建设,发展旅游文创产品电商业务。
四是优化旅游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头雁”引领的作用,引导旅游企业在歇业期间研究制定或优化服务体系,重点优化旅游卫生安全体系,让疫后游客游得放心,同时建立规范的服务标准,健全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游客反馈机制,改变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差、服务质量低的问题。
疫情背景下旅游业的影响和发展对策4
(一)疫情对人们心理影响巨大
旅游业发展与游客的流动和心理关系密切,疫情直接导致人口流动减少,旅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
旅游业有很强的综合带动作用,反之也意味着旅游业严重依赖于其他行业。
旅游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虽然比较敏感,但却相对滞后。
当前每一轮疫情虽能得到有效遏制,但疫情危机没有全面解除,疫情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仍很强烈,从而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全面复苏。
(二)全面性复苏还未来临
我国旅游业当前的发展困境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交通行业的全面恢复尚未到来,特别是对外交通受到严格限制;二是酒店、餐饮等旅游周边行业并未全面开启,关联产业持续低迷,直接导致旅游目的地实际接待能力低下。
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市场需求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压抑的旅游需求无法在经济开启后第一时间得到恢复。
由于境外疫情的不断扩散,旅游业短期内难有“报复性”反弹,域内旅游将在疫情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大量释放。
(三)公共性危机隐患笼罩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还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公共性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目的地安全保障问题。
人流聚集极可能加大疫情再次暴发的风险,此次三亚疫情就是明显的例子;此前西湖、峨眉山等旅游景区在恢复开放后,均出现游客扎堆游览,产生了感染危机。
二是旅游纠纷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旅游订单退款不及时、退订扣费高等问题较为突出,消费者会陷入“交费容易退费难”的尴尬境地,阻碍我国旅游业复苏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