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鱼总产量2990万吨(同比提高130万吨),占水产总产量58%的比例,其次为蛤和甲壳动物,分别为2300万吨和1000万吨。
养殖鱼类继续占主要地位,总产量2040万吨,在2009年鱼总产量当中占68%。
2009年鲤科鱼总产量1450万吨(2008年为1350万吨),占淡水养殖鱼类总产量74%的比例。
2008淡水养殖鱼产量达2,000万公吨(以往为1,900万公吨),约占鱼类产量的70%(说明淡水鱼占优势)。
养殖鱼依然占2008年淡水鱼产量的92%,其中鲤鱼是最热门的淡水养殖鱼,2008年产量为1,350万公吨(高于2007年的1,290万公吨),占整体淡水养殖鱼产量的73%。
贝类仍然是海洋养殖水产的最大宗。
2008年贝类的产量超过1,000万公吨,占所有海洋养殖产量的75%。
2008年甲壳类养殖产量超过270万公吨,其中淡水部分占65%。
2008年养殖白虾产量有106万3,000吨,是养殖甲壳类产量的39%。
水产养殖大省将会继续把重点放在各自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上。
以出口为导向的水产生产/加工将继续集中在沿海水域。
罗非鱼的产量90%都来自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四省,鲶鱼产量62%来自四川、湖北、江苏和江西省,湖南和安徽两省也有相当大的产量。
虾和对虾淡水和海水养殖最大的省包括广东、江苏、湖北、广西和浙江省。
广东是最大的产虾省,2009年养殖总产量537,000吨,其中白虾产量占428,000吨(2008年为402,000吨)。
鳗鱼生产集中在福建、广东和江西三省,大部分产品销往日本市场。
2009年蛤类养殖生产继续由山东、福建、广东和辽宁四省主导,占总产量80%。
3、养殖方式简述
人工养殖方式大体分为五类,淡水池塘养殖,淡水大水面养殖,浅海养殖,海洋滩涂养殖和工厂化养殖。
细分起来有:海水池塘海水工厂化海水筏式海水网箱、淡水池塘,淡水网箱,淡水网箱,淡水工厂化,淡水流水;池塘养殖产量占淡水养殖的70.3%,面积占淡水养殖的42.9%。
大水面包括湖泊水库河沟养殖面积总计301万公顷,占淡水养殖的53.2%,产量397万吨,占淡水21%。
二、水产品消费鲜销依然占主要,深加工产品转向内销
中国以每年消费量1360万公吨鱼的数量被排名第一。
日本和美国在研究中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
2010年城镇人口消费量14公斤,07、08、09年之前是12公斤,乡村人口五公斤,畜禽肉城镇是30公斤出点头,乡村是19-20公斤左右。
2010年人均占有量达到36.86公斤,2006年35.00公斤,2007年36.0公斤。
有人分析说,目前中国年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已达36.86公斤,中国已经成功解决了“吃鱼难”问题,不见得,人均占有量大,但是国内消费量很低,可知数据并不能皆是现实吃鱼难的问题。
此类数据说明有相当部分的水产品用于出口到国外出口创汇,同时大量水产品被制成饲料或其他工业加工制品。
国家农业部数据,2010年前三季度,批发市场平均水产品每公斤16.46元,海水产品每公斤29.51元,淡水每公斤11.73元,相比蛋白质来源的肉类产品价格更低,而鱼类的营养价值高于同单位的畜禽肉类,具有优势。
传统的水产品消费主力在于沿海和内陆渔业较发达地如长江中下游,大西南区,鱼肉是沿海地区蛋白质来源的传统来源。
因区域资源、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问题,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和内陆农村的水产品市场很不发达,人均水产品的占有量和消费量都很有限。
目前我国农村人均鱼虾消费量只有4公斤左右,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消费水平会逐步提高,农村的水产品市场会得到进一步发育,9亿多的农民,若达到年人均10公斤水产品的消费量,将有500多万吨的消费空间。
大众化和高端的水产品显示出明显的价格差异性,但是在消费人群的差异将逐渐趋于消失,而占据高端的高价值进口水产品依然面向高端消费者。
与畜禽肉产品消费群的平均性相比,消费人群明显差异依然是水产品的显著的特点。
淡水养殖产品在家庭消费和餐饮消费当中很受欢迎,这些产品的价格实惠,例如鲤科鱼、虾和对虾。
海产品,包括黄花鱼、带鱼和墨鱼继续为华北地区消费者所喜爱。
国内受欢迎的进口海产品包括鳕鱼、墨鱼、鲽鱼和鲭鱼。
加工的蛤类/虾/对虾和罗非鱼排在繁忙城市消费者当中也越来越受欢迎。
高价值进口海鲜,例如龙虾、巨蚌、三文鱼和螃蟹,在面向高端消费者的宾馆和饭店里有广泛供应。
在流通环节流通,基本模式是渔户-批发商-零售-消费者,基本环节是育苗养殖户出售育苗-养殖户购进育苗进行养殖-批发商收购(-二级批发收购)-零售(水产品市场,饭店酒楼,宾馆)-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