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金流动情况
存款增幅明显高于贷款,存贷差不断扩大,存贷比例明显下降。
资金流失比较严重。
而流入资金有限,进一步加剧了县域信贷资金供求矛盾。
在县域信贷资金流出的同时,外出务工人员通过邮政储蓄、电子汇兑、网上通存通兑等形式每年汇入资金约2亿元;另有部分资金通过转移支付、政策性银行信贷投入、系统内借款、拆入资金、在中央银行借款、重点项目建设等渠道流入县域,但流入资金规模有限,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县域资金大量外流,客观上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制约了县域金融机构放贷能力,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是不利于县域资金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县域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量增大,而县域资金外流,加剧了县域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影响了县域经济金融的自我发展能力,也影响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二、人才资金外流的原因分析
我县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一是人才观念落后。
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官本位”现象普遍存在,大量优秀人才集聚在机关,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稀缺;另一方面,缺乏人力资本意识,重物不重人,没有把人才当作一种关键资本去开发管理。
县内往往比较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而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吸纳机制不健全,办法还不多。
二是人才价值无法体现。
我县人才的低收入、低创业机会、低耦合的人际关系,必然造成人才的低度利用率,中高级人才的外流。
如一个本科毕业生,在我县工作后,其工资仅1000多元,年轻人工作后要偿还上学期间的债务、租房、支付生活费、交朋结友,月月都得透支,更不用说购房、成家、生子等大额支出。
作为一名人才,如不能实现自身价值,保证养家糊口、体面生活,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怎能留得住?目前,我县中高级人才流出多、流入少,低层次人才也流出多、流入少,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这种人才逆流现象,对未来的人才争夺战而言,是一种致命的“硬伤”。
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
我县人才工作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在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扩大人才引进,加快调整人才结构。
这种人才结构调整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一个因素是本县的“人才引力”。
这种“引力”主要来自我县同发达地区已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和人才创业机遇上的差距,即发达地区引力大,本县的引力小,自然形成人才外流。
同时,由于目前发达地区吸纳欠发达地区优质要素如人才、资金等的能力处于上升阶段,因此,这种“引力”将长期存在。
另一个因素是对大开发在即的我县而言,发达地区的“人才引力”极大地增加了我县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的成本和引进人才的难度。
我县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原因:一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的改变。
近些年来,金融机构逐步实施中心城市战略和扁平化信贷管理模式,基层银行的贷款权限普遍向上级行集中,进一步严格控制授信额度,较少发放贷款,大部分银行主要是吸纳存款上存资金。
同时,面向广大农村和城镇、企业的信贷机构主要是信用合作联社、农行。
二是县域金融机构经营情况不佳,不良资产占比高,残蚀了部分县域资金。
虽经过抓“降点”工作,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明显下降,但占比仍然偏高,使得县域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减少,影响了新增贷款的投入。
三是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制约了县域信贷资金有效供给。
第一是没有担保评估等县域中介机构,难以减少金融机构信贷交易活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金融机构提高了贷款条件,客观上减少了贷款需求与供给。
第二是县域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自由资本少、管理水平低、信誉状况差、缺少有效抵押担保,不具备借款条件,在找不到合适信贷投入企业、项目的情况下,银行只得将“相对过剩”的资金上存。
第三是信用制度缺失。
县域中小企业大都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司法制度缺乏足够的效率也影响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金的积极性,致使金融机构被动地以减少贷款投放来防范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县域的信贷投入。
四是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了弥补了县域金融体系的断层,增强了县域金融活力。
但民间借贷由于操作行为不规范,易引发经济纠纷,加剧县域信用环境的恶化,对资金流入产生负面影响。
三、实施人才资金回流工程的对策和建议
(一)解决好人才存量问题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人力资本存量过低。
要营造有效的“后发优势”,必须从人力资本投资多样化入手,把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增加人才总量,调整人才结构,作为今后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