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行业资料
2023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思路精选4篇
大小:33.08KB 7页 发布时间: 2023-05-12 14:21:03 18.85k 17.85k

2010年1-6月,该中心小企业非贴现贷款新增额10.23亿元,占淄博建行全部对公类贷款新增额的147%,小企业保理业务余额3.9亿元,占全行保理余额的56%。

小企业非贴现贷款余额和信贷户数分别居全省建行系统第1名(见表1)。

三、“信贷工厂”的合理性因素分析

(一)“信贷工厂”的组织运作效率

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源自企业战略事业部模式,是最早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形式。

其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独立核算和自主经营、模块化的分工合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显然,一个好的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收益,而这恰恰是小企业信贷所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因此,要有效推进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可行的路径就是复制这一模式,在原有体制框架外积极探索构建新的经营管理体系,解决原有体制下积淀已久的经营与管理弊病。

“信贷工厂”模式为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产生规模效益提供了制度基础。

主要表现在:(1)独立专营。

这一制度框架的建立,颠覆了传统的审贷分离模式,将商业银行原有的营销、审批、风险控制等部门资源和功能进行重新整合,纳入小企业经营中心统一管理,通过扁平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的改进,实现了由部门管理向岗位流程化管理的转变,各个业务环节的运作更加简捷、衔接更加流畅,整体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2)模块化分工,流程作业。

小企业经营中心不再固守传统的审贷分离模式,而是将整个小企业信贷流程细化为“营销管理、授信评价、信贷审批、信贷执行和贷后管理”五大模块,将后四项模块纳入“信贷工厂”之中,并分别由不同专业人员负责,形成信贷客户加工流水线,客户筛选的标准得以统一,减少了传统信贷经理人员个人偏好而导致信贷客户评价筛选标准的偏差,且在“信贷工厂”内部实现了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批量加工。

(3)专业人员物理前移和信贷审批平行作业。

采取了小企业经营中心专职客户经理前移派驻到经办网点、分行信贷审批人派驻进小企业经营中心的“人员双前移”制度。

同时在客户考察评价、审批等环节实行各相关专业人员平行作业。

通过减少信贷决策审批各环节的物理距离、降低信息传递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客户考察、评价、筛选、审批等各个信贷环节的效率,从而为整体审批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制度基础。

(4)审批权限下放经营中心。

该模式摒弃了小企业业务审批也要经过三级审批的传统模式,采取转授审批权限,建立24小时授信决策平台,每天召开中心贷审会等措施,确保项目决策效率。

上述转型措施,为淄博建行“信贷工厂”高效流程作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实现了新客户正式受理后3-7内放款,老客户一个工作日内放款的高效运作,较好地满足了小企业客户“短频急”的信贷需求。

(二)“信贷工厂”的责权利

“信贷工厂”模式下,淄博建行实现了小企业客户部向小企业经营中心的转变,这一转型的根本是小企业经营中心独立核算与考核。

转型的前提条件是对于业务条线的划分更为清晰明确,小企业经营中心从中小企业业务混营,到专营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下、信贷需求1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部门业务范围更加明确,基本杜绝了与其他公司部门交叉的可能,此时,经营和考核独立成为必然的需要和发展趋势。

“信贷工厂”模式在内部分级授权条件下,通过内部分工的重新整合与合理搭配,以极小的制度改革成本,实现了专业模块化分工后的责权利再平衡、再优化。

突出体现为将评价授信、信贷审批、信贷执行、早期预警、委婉回收、信用恢复、硬回收等贷中与贷后管理业务实施集中管理,前台客户经理不再承担繁杂的管理职责,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将整个信贷流程在“信贷工厂”模式下细分,设置专业岗位、专业人员,实现“客户筛选与营销相分离、授信评价与销售相分离、信贷执行和贷后管理相分离、贷后管理各岗位职能相分离”。

各流程岗位、环节的责任清晰可辨,形成权力制衡;这些都为内部责权利的重新分配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综合来看,独立、专营、模块化的“信贷工厂”,在内部责权利的均衡配比上更具优势,且制度转型成本低、可操作性强。

(三)“信贷工厂”的技术含量

建行淄博分行从最初2006年分设小企业服务中心到2008年转型小企业经营中心,期间处于一种不断探索市场、惯性依赖和模仿同业的状态,实际上是一种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

其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信贷工厂”模式下,标准化、模块化的流程操作并未像传统小企业信贷审批流程一样,忽视和放弃对贷款需求企业的“软信息”采集,而是重点强化了对企业商业信用和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并总结归纳出了“企业客户八步评价法、小企业客户筛选模型法、小企业非财务因素分析法、小企业客户现金流量管理法、小企业客户风险因子归纳法”五大核心技术,通过这些引入企业“软信息”后的创新技术,对小企业进行归类分层,在服务介入目标前提下,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化的商业信用、相关信息等各类商业基础信息进行分类采集并给予标准化,将其与银行信用条件进行比对和耦合,融合形成更为贴近市场和客户实际的小企业信用信息体系。

可以说对商业基础信息的重视和分类标准化是这一创新的关键点。

它使得建行“信贷工厂”所采集、甄别与加工后的企业综合信息兼具了商业信用信息差异化和银行信用信息标准化的特征,其实质是两类信用信息同向标准化后的对接与融合,从而有效降低了实际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打开了银行资金进入小企业的大门。

“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技术创新还不仅限于此。

从调查的情况看,在“信贷工厂”转型成功的激励下,其内部技术创新的思路业已形成,根据客户需求,其能够适时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客户需求和财富多元化方向的转变。

(四)“信贷工厂”制度与技术的融合

“信贷工厂”模式的成功,有两条制度层面的改进是至关重要的:一是独立经营,将原有割裂的信贷前后台部门整合为一体,减少了信息传递损失;二是责权利平衡分配,形成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

只有在这一制度设定和组织体系下,作为独立的经营单元,小企业经营中心才可能将工作重心更多地转移到经营上来,更可能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认可并积极挖掘、开发小企业“软信息”,从而使得基于更多“软信息”条件下的技术创新得以开发和应用。

如果没有这些制度作基础,技术创新将无从谈起。

正是由于制度框架和组织体系的改善所创造的良好内外部环境,技术创新才为小企业经营中心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其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如图2所示),也推动着制度与技术的不断融合。

如淄博建行小企业“信贷工厂”针对小企业经营抗风险能力差、偶发因素也可导致个体风险的现实状况,主动以动态风险评估为基础,实施“末位淘汰”退出机制;在技术层面上,积极探索单一借款主体不同风险业务的转换退出机制。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