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行业资料
银行2023年零售业务工作思路精选4篇
大小:34.62KB 8页 发布时间: 2023-05-12 14:21:50 7.31k 5.58k

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思路:

(一)建立科学信贷风险评估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和标准。

由于缺少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导致银行信贷风险预计不准,造成利益无法回收。

加强信贷风险控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必须根据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对客户信贷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建立信贷评估模型,通过评估结果确定客户最大承贷能力,判断信贷规模以及回报率与风险比例,从而把信贷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

评估体系建立时应全面考虑,把市场环境、道德风险、非市场风险都考虑在内,保障评估体系科学性,进而使信贷风险控制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建立规范信贷风险控制程序

想要保障信贷风险控制有效性,提高控制水平,必须规范信贷风险控制程序,若信贷风险控制程序存在问题,便很难发挥出信贷风险控制职能。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信贷审批机制和信贷风险控制程序,从而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度、防范能力。

放款前必须要等到风险评估报告和客户信用评估报告结果,严格按照要求办理业务[3]。

业务办理时要强化过程监督和审批,建立审批档案,做到有据可依有证可查。

(三)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信贷风险不可避免,只能通过有效控制手段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想要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必须要做好事前预警,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敏感度,增强商业银行自身风险预警能力,进行动态信贷风险管理,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参与到信贷风险控制中,将信贷风险控制意识渗透到员工主观能动层面,使业务人员能够具备较强的信贷风险判读能力、睿智的市场分析能力、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保障信贷资产安全,实现对信贷风险进行事前预警,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发生可能。

结束语: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资产质量直接关系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方向。

做好信贷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有效的信贷风险控制,才能将信贷风险将到最低,保障信贷资产安全。

银行2023年零售业务工作思路3

关键词:担保文化;偿债来源错置;负面效应

我国银行业的信贷业务经历了多年“政府干预”的局面之后,关系放贷、盲目放贷的行为目前已基本杜绝,但信贷业务问责制致使商业银行在经营贷款业务时变得过分小心,在发放贷款时必须寻找确定的还款来源,导致银行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贷款决策过分依赖担保物,贷款偿债来源严重错位。

一般而言,贷款的第一偿债来源是借款人未来的现金流,而担保物只作为第一偿债来源的补充,仅在借款人未来现金流出现问题时才启动其还款功能,因此称为第二偿债来源。

但在目前商业银行的实际工作中,担保物的质量已替代了借款人未来的还款能力成为银行发放贷款的第一决策要件,只要借款人能提供合格的担保品,银行甚至可以无视第一还款来源。

银行这种过分依靠担保物进行决策、偿债来源错位的信贷思维,已经导致其在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不断累积风险,并使商业银行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系列消极的放贷习惯。

因此,片面强调本金偿还的“担保文化”是“不健康”的,因为这种文化已开始弱化银行对市场应有的判断力,并在担保物价格不断升值的过程中逐步积累风险,这一切都将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商业银行信贷“不作为”的负效应

1.偿债来源的倒置影响社会资源高效配置

众所周知,一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使经济增长的成本最小化。

而我国作为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国家,银行在配置资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到信贷行为上则是指银行把存在于低效率领域的资金集中起来,通过实施对借款人尽职调查与筛选的义务,使闲置资金流向资金高效运作的领域。

[1]

但若银行过份强调担保物,甚至以担保物的评估替代对借款人发展前景的评估,单纯以借款人是否提供担保物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那么,银行的经营行为便相悖于“优化资源配置”的经营初衷。

对担保物的评估并不等同于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估,合格的担保物和“资金的高效使用者”之间并不能划上等号,一家高效成长的企业,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未来的现金流的增长,而不仅仅体现是否有足值的厂房、固定资产或者存单、有价证券等。

按资金增值规律来讲,资金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在高效生产领域实现增值之后才能还本付息,而银行根据担保物作出的资源流向决策并不能保证社会资金最终流向高效领域。

即银行如把关不严,使信贷资金流向了低效领域,即使银行可以通过追索担保物补偿自身资金损失,其也会造成社会资源低效配置。

2.抵押品价格与信贷贷金正向反馈机制使银行系统积聚大量风险

抵押物是商业银行为确保本息偿还而要求借物人提供的担保物,一直被银行界认为是“安全”贷款。

担保文化的传统思维认为,抵押物在变卖后一般都能保证还本付息,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住房按揭贷款。

这种一度被商业银行视为“黄金资产”的贷款业务从2004年开始得到了飞速发展,而其中的信贷“不作为”的现象十分普遍,以抵押物评估代替借款人评估的做法在行业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由于对抵押物过分倚重,银行对借款人未来还款能力的评价流程仅停留在形式上,借、贷双方没进行面谈便发放贷款的现象并不鲜见。

但这种被银行视为贷款本息最可靠的保障物并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覆盖本息损失的风险,当房价波幅过大时,按揭贷款的危机便会显现出来。

一般来讲,我国商业银行的抵押率在60%-80%,中枢值为70%,在抵押物市场价格波动过大时,抵押物价格在高价位时所进行抵押物估值并不能完全覆盖本息损失的风险,只要抵押物在价值贬价至抵押成数,银行的贷款本金将被侵蚀。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