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持续增长的大众旅游需求没有改变,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不止是挑战更是机遇。
在疫情面前,我国旅游业行业迅速反应,及时调整服务手段,也为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开辟出发展新方向、新机遇。
目前我国疫情正逐步向好发展,但复工复产带来的聚集性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
受各地区疫情防控措施影响,道路交通仍会阻碍民众出行。
在短期内,近郊游、自驾游等旅游方式将会受到游客青睐。
从长远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唤醒了民众的生命和养生意识,民众想获得自由、健康、舒适等体验的呼声上涨。
低密度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以及康养类旅游产品的关注度将大幅提升,或成为旅游行业发展新方向。
疫情期间,针对线下旅游市场萎缩,不少旅游景区及文博机构推出“云”模式游览,丰富线上文旅产品创新供给,满足市场需求。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个人健康码、远程医疗、在线办公等数据工具广泛应用。
从政府决策部署到企业复工,数字“基础设置”功能凸显。
当前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即,以数字科技为核心的消费模式有望带动经济实现高速增长。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数据科技正全面融入旅游产业并发挥重要作用。
“云旅游”“5G旅游”“大数据+旅游”等数字化应用模式将为旅游产业发展释放新动能。
当疫情结束后,民众的出游需求将逐步释放,机场、火车站、旅游景区等地将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户外游、国内游将成为出游的主流。
对此,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应把握好机遇,针对游客出行特点,积极做好分析研判,在产品设计、营销模式等方面做足功课,吸引客流。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游大数据联合发布的《15项发现和待启动的旅行:国人疫情后旅游意愿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在5月旅游的比例为16%,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或出现旅游小高峰。
疫情放开后旅游业发展趋势论文4
摘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旅游业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旅游人数和收入大幅下降。
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和政策的适时调整,中国旅游业逐步进入恢复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数据和趋势两个方面,分析中国旅游业在疫情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与国外旅游业进行对比。
数据分析
从数据上看,2020年是中国旅游业受到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一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都出现了历史性的下滑,分别下降了52.1%和61.1%,远低于2019年的水平。
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和旅游市场的逐步恢复,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分别增长了12.8%和31.0%,但仍然低于2019年的水平,分别只恢复到了54.0%和51.0%。
这说明中国旅游业虽然已经走出了谷底,但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图1: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变化(2019-202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数据上看,2020年是全球旅游业受到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一年,国际旅游人数和收入都出现了历史性的下滑,分别下降了73.9%和69.4%,远低于2019年的水平。
2021年,随着疫苗的普及和旅游限制的放松,国际旅游人数和收入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分别增长了172%和150%,但仍然低于2019年的水平,分别只恢复到了57%和55%。
这说明全球旅游业虽然已经走出了谷底,但仍然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创新发展。
图2: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和收入变化(2019-2021)(数据来源: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
趋势分析
从趋势上看,2020年和2021年的数据也反映了中国旅游业在疫情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者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仍然存在,出现了旅游囤货行为,预订未来的旅游产品。
这表明旅游者对旅游的信心和热情没有减弱,而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出行。
这也为旅游企业提供了一个抢占市场份额和提高用户粘性的机会。
例如,携程推出了“预订无忧”、“超级会员日”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用户提前预订2022年的旅游产品。
旅游流量多元化和泛生活化,旅游平台不仅提供传统的交通、住宿、门票等服务,还涉及美食、购物、娱乐、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表明旅游者对旅游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不仅追求景点观光,还注重体验感和生活品质。
这也要求旅游企业拓展更多的业务范围和合作伙伴,打造更加完善和丰富的旅游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