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发展绿色物流
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的过度开发,让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和资源问题。
各国政府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工作也是日趋重视,提出了很多保护环境的策略,其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重头.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长久、健康发展也必须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
建立一个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与环境共存的和谐状态.绿色物流是指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为总目标,利用科学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开展物流活动。
这一举措既达到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也减少了物流成本,一举两得。
2.4发展国际化物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这要求物流必须走国际化路线。
利用国际物流网络、物流技术以及物流设备,提高我国物流业自身发展水平,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国际物流业竞争中。
这一趋势,既可以加快商品的周转、资金的流动,也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物流行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5
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物流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期发展阶段(1949~1965年)
在这一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尚处在恢复时期,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薄弱,并且出现了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
物流的发展刚刚起步,只是在一些生产和流通部门开始建立数量不多的储运公司和功能单一的仓库;运输业无论是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都处于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搬运和仓储环节比较落后,物流业远远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
在这一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初步建立了物资流通网络系统。
在物流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如组织定点供应、试行按经济区域统一组织市场供应等。
(二)停滞阶段(1966~1977年)
1966年开始的“文革”动乱,使我国在经济、政治及其它方面造成了严重破坏,当然物流业的发展业同样受到了影响。
由此导致流通渠道单一,从整体上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甚至连原来的一些设施也遭到了不
同程度的破坏,物流理论和物流实践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然而,与此同时,国际上的物流理论和物流实践正在迅速地发展。
(三)较快发展阶段(1978~1990年)
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以及物流业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尤其是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的发展较快,兴建了大量的铁路、公路、港口、码头、仓库、机场等,不仅增加物流设施,而且提高了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例如,水泥、粮食的散装运输、集装箱运输,并且开始建设立体自动化仓库等,尤其是积极有效地开展国内国际物流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我国加快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念和技术。
中国物资流通学会于1989年5月在北京成功地承办了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对我国物流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人们开始在观念上逐步改变了孤立的对待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信息情报等功能,转而开始以系统的观点对它们的作用进行考察。
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以运输为例,截止到1990年底,我国陆、水、空运输网线总长度有了较大增长,其中1/4以上是在这十余年期间建成的。
尤其是公路建设更为突出,已建成高速公路、汽车专用公路长达4000多公里。
这十多年来新建和改建的高速汽车专用公路超过了前30年建设总和的3倍。
(四)高速发展阶段(1991-今天)
这一阶段正是我国进入“八五”、“九五”规划建设时期。
“八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8%。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要求物流体系与之相适应。
正因如此,国家为高速发展物流业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
例如,在“八五”规划中明确地把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物流业作为重点,在此期间动工兴建的10项特大型工程中,物流业就占了5项。
“九五”规划时期,虽然我国经济出现徘徊,但是我国总质运量还是持续快速增长,1997年达到12.55亿吨,相应的货物周转量则达到了23337亿吨公里。
在此期间,我国也加快了物流系统的建设,向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由于引进不少家用电器生产线和汽车生产线,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得到了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航运界也开始了全面关注物流业的发展,纷纷介入综合物流领域;多次影响较大的物流会议把整个航运界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物流这个延伸领域。
随着大型航运企业纷纷踏入物流业,我国综合物流业才终于真正地高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