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工厂物流规划方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厂物流规划方案1
制造工厂的使命是满足产品的快速交付,物料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流动过程中实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获取。
在智能工厂规划过程中,五个规划维度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作,不能单独推进各自的相关事务。
比如:
1.某一类物料流转载体的选取,决定了“物流维度”中流转环节的存储形式、空间面积、配送频次,以及是否需要立体库存储、自动化配送等;
2.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产品维度”重视标准化、模组化的研发,每一种物料的包装是否便于采用自动化的方式进行存储和配送,降低产品、物料、工艺的复杂度,从而对其他维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3.对于“基建维度”而言,如果这个物料流转载体需要在立体库存储,载体的长宽和存储类型(单深或者双深)决定了立体库巷道的宽度,结合物流的存量、流量和建筑消防规范,决定了立体库的建筑主体长宽高尺寸、载荷、平整度等参数。
4.在进行智能产线规划时需要“制造维度”,协同考虑每一种物料上料的自动化对接,如上料物流输送设施的空间、上料工位与载体对接、便于与工位机器人对接的载体内部定位隔衬、工位机器人属具与物流容器设计的协同等;
5.需要“信息维度”考虑物流信息采集形式,比如条形码、二维码还是RFID,以及哪些环节需要采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如何实现联动和集成,信息采集方式决定了物流器具信息载体的位置以及信息采集点的布置。
二、智能工厂物流规划的步骤
智能工厂物流规划是一个系统规划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
1.需求梳理
需求梳理主要是明确规划需求和约束条件。
梳理及理解需求是规划的前提,此阶段重点需要综合内外部需求,定义规划需求,明确规划方案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以及整体推进策略、范围和方向,作为后续规划的输入及依据。
需求梳理方法主要有现场调研、人员访谈、流程跟踪、问卷调查、数据收集、会议讨论、现有文件审查等。
调查不仅仅是针对物流部门,而需要调研整个工厂的运营体系,因为不同部门对现状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
同时,设计相应表格收集数据,这些表格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和相互关系,收集的数据量、覆盖周期、覆盖范围等都需要定义清晰,以确保数据收集的有效性。
需求梳理是规划的起始,获得合理、有效、准确的规划需求,除了需要有效的数据支持和对运营现状的理解,也需要规划团队以假设为导向,向业务部门描述未来智能工厂的场景和形态,以确保获得广泛的建议和理解;以事实为依据,基于现有的业务痛点,整理规划的需求,用系统的逻辑串联现有痛点和规划需求,确保规划需求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2.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定义智能工厂轮廓与特征。
在需求梳理基础上,需要定义智能工厂的“长相”、构建智能工厂物流蓝图,统一各种不同的功能性要求和观点,找到最合理的综合体,从而达成某种规划导向的共识,指导后续的规划思路和结构特征。
概念设计阶段输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工厂物流战略:基于战略制定考虑的因素,按其制定步骤,输出工厂物流战略。
值得说明的是,物流战略并非一个口号,可能包括可衡量的绩效指标、可操作的中长期规划等。
工厂物流规划方案2
要点一需求触发是核心
按一个基本逻辑,生产物流服务于生产,需要什么物料就按照生产需求,将物料送至线边,在这个过程中,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生产,不同的生产模式,不同的管理方式,都可能导致生产物流的方式不同。
比如,实践中有过按天配物料,按半天配物料,按小时配物料等,有的实现精益生产,有的是传统制造,有的正在从传统向精益过渡,或是结合。
总之,生产物流是在服务生产,从物流角度看,生产需求是输入,通过生产系统调用物流的各种资源。
这是生产与物流之间的基本关系,物流的精细程度主要是看生产模式的转变,物流的智能化不是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要搞清为什么要投资做智能物流,需要研究物流走向智能物流,还得从生产模式将发生什么变化开始。
智能工厂建设中的非物流模块不是物流的专业范畴,这个部分可以按标准走。
之前提到了,智能工厂的需求是智能物流的输入,如果智能工厂局部标准有改变,那也是输入的改变,对于物流系统可以灵活调整。
从智能物流来抓智能工厂的核心,是“柔性化”,柔性化改变了物流系统中的批量与批次,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点。
在以前的文章里提过,“时间、空间、批量、批次”是物流的核心点,智能工厂中柔性化的需求,改变了生产物流的组织方式。
抓到了这个核心我们可以来看看智能工厂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一,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第二,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化规模生产转变,这两点都说明未来的是以用户为核心,需求更加的个性化,并且需求更加的随机。
再看看几个具体的模块。
第一,全流程的数字化;
第二,设备的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