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取的名字就是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联结》。
师:姥姥这头敦厚的老牛定定地站着,笑源这只活泼的兔子欢蹦着远去,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请大家把目光再投到联结这个词语上,能给它找一个近义词吗?
生:连接。
师:那么作者怎么会想到用联想的联和打结的结呢?看老师把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写给大家看看,你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语?(教师现场板书联想两字的甲骨文。)
生:老牛用绳子拴住了小兔子,所以用联结。
生:我觉得联结这个词语就好像在作者的心中打了一个心结,心有千千结,这个词语用得妙!
师:姥姥的剪纸拴了我多久?还将拴我多久,还能拴我多久?
生:姥姥的剪纸拴了我的童年、小学、中学、大学,还将拴我一生。
生:姥姥的剪纸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给了我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还将拴我一辈子,让我的生活永远有声有色。
师:何以见得还将拴我一生,还能拴我一辈子?别说,你能把作者这种坚定的预见和充沛的情感带到这段话的朗读中去吗?(指名读媒体出示的那段话。)
师:如果说童年时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
生: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一颗心。
生: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一个梦。(教师板书:心 梦)
师:我心飞扬,我梦依旧,姥姥的剪纸将拴我一生,拴我一世,在这经典银幕金曲《相处岁月》的旋律中让我们饱含真情地齐读这段话。
评点:还是这个拴字,不仅拴住了我的童年,还拴住了我上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的人生之路;不仅拴住了我的身体,还拴住了我的梦,我的心……至此,课文又由读厚变成读薄了。这里的关键便在教师引领学生对拴字的合理延伸,把姥姥、剪纸、善缘、亲情共同提炼成为人性之美。肖绍国的文化细节中的文化味可见一斑。
生:(再次齐读媒体出示的那段话。)(读完后《相处岁月》音乐停。)
第三部分:变异语词,把课文读活
师:孩子们,你们想听听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吗?
生:(齐)想。
师:请闭上你的眼睛尽情地享受,用心灵去倾听。(课件播放清清爽爽的剪纸声。)你们听到了什么?你听到的仅仅是剪纸声吗?
生1:我听到了乡亲们啧啧的赞叹声。
生2:我听到了姥姥关心我的话语。
生3:我听到了我的深情告白--姥姥,无论走遍天涯海角,我都忘不了您,忘不了您那出神入化的技术!忘不了您那心灵手巧的作品!
师:有位同学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题目叫《想》,我们来读一读:
(媒体出示小诗:听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 / 想起月光下姥姥 / 还是那月光下的话语 / 还是那慈祥的面容 / 还是那恬静的微笑 / 真想 / 再一次回到姥姥的身边 / 怀念姥姥亲切的话语 / 怀念姥姥勤劳的身影 / 怀念姥姥剪纸的刷刷声 / 好想 / 一切都回到从前 / 好想 / 再回到姥姥的身边)
师:自己先读读这首小诗,感觉怎样?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小诗。)
师:你能否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小诗呢?(媒体点击出现空白的诗行:听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 / 想起月光下姥姥 / 还是那 / 还是那 / 还是那 / 真想 / 再一次回到姥姥的身边 / 怀念姥姥 / 怀念姥姥 / 怀念姥姥 / 好想 / 一切都回到从前 / 好想 / 再回到姥姥的身边)拿起笔来写下你自己心中的诗,写在《作业纸》上。(学生练笔。)
师:好,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位小诗人先来?
生1:听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载体是文本,对话的主体是师生、作者及文中的人物,对话又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启发、提高的过程。因此,本教学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以文本语言为依托,积极搭建“对话”平台,触动情感,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尊重其独特体验,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情怀。
【教材简析】
课文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