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注重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维护旅游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在资源环境上,还体现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2022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9%,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4%[4]。
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增长最快,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三、新冠疫情对国内旅游发展的影响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为扶持旅游行业发展,加快实现复工复产,助力恢复国内经济,以文旅部和财政部为首的国家部门纷纷出台旅游支持、恢复政策。
文旅部出台的《关于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支持旅行社应对经营困难的通知》中提出对已缴纳保证金并领取经营许可的旅行社,暂退缴纳保证金的80%。
在税收方面,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将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包括旅行社及相关服务、游览景区管理两类)四大类困难企业,2022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
全国31省市均发布旅游业扶持政策,主要涉及投资建设、金融支持、缓交税费等多方面支持,部分地区如安徽、海南、浙江、广东、四川等直接对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产业给予财政补贴。
2.推动经济提质升级。
2022年国内游客为60.1亿人次,同比增长8.4%,国内旅游收入为57251亿元,同比增长11.7%,而国际旅游收入为1313亿美元,同比增长3.3%[4]。
受疫情影响,以及入境旅游的管控,本年度的旅游经济发展较难恢复到上年度总体水平。
但我国国内市场庞大,在出境旅游发展受限的情形下,国内游成为人们的唯一选择。
此次,湖北省受新冠疫情影响最为严重,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省政府发起“惠游湖北”的优惠活动,2022年8月8日—12月31日,省内所有A级景区,游客可预约免费游玩,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关注[5],可见国内旅游需求旺盛。
旅游行业推出各种创新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提高旅游产业供给品质。
国家提倡发展夜经济,景区规划设计夜游项目,提高游客景区游览时长。
3.转变旅游消费特征。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需求趋势预测调研报告》可知,此次疫情使得人们的旅游心理、旅游行为、旅游方式、旅游偏好、消费习惯等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疫情使得很多人取消出游计划,但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人们出游情绪逐渐高涨。
时间、预算、风险等对人们的旅游出行计划影响较大,预计可用闲暇时间较2022年有所减少。
出游的最大风险为卫生安全风险,其次为旅游体验质量下降风险。
疫情后,人们出游的首要动机是亲近自然、感受山水,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低收入群体的旅游动机。
在旅游选择偏好上,对卫生健康的关注度较高,包括对交通、住宿、餐饮等全过程的卫生安全体验。
旅游目的地选择上,自然观光类最受欢迎,对民俗风情类和健康疗养类的关注较去年有明显的提高。
出游方式上,火车和动车依旧为首选,短途旅行以自驾居多,选择火车、动车和飞机出行的比率有明显提升。
旅游消费支出最多的是在住宿方面,其次为餐饮和交通,疫情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餐饮卫生,其支出意愿变强。
四、疫情后旅游业提质增速的主要应对策略
1.政策主导策略。
旅游业是受此次疫情冲击最直接、范围最广、时间长的行业,但这种影响不会一直持续,恢复经济的首要目标是促进消费,疫情期间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受抑制,在疫情后这些需求得到有效释放[6]。
政府在出台扶持政策时,以刺激消费需求为核心,建议以弹性休假、发放消费券、升级服务标准等为重点,降低旅游需求的不确定性,构建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性支持。
引导游客出境旅游需求向国内转移,针对不同群体,降低门槛,精细施政,助力重点旅游目的地景区的提档升级。
同时,引导景区做好旅游规划,建立科学管理制度,旅游统计数据去泡沫,实事求是地反映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调整旅游供给体系的建设思路,以“+旅游”的方式推动旅游供给体系构建。
政府在疫情防控得当之后,应提供更好的公共管理服务[2]。
2.企业主体策略。
在疫情期间,旅游相关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应关注政府部门推出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依靠政府力量激活自身发展潜能。
在全面分析发展基础条件,优势与劣势,客观分析疫情带来的机遇,以及面临的外部威胁,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方案。
实时洞悉游客需求动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变化趋势,推出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健身旅游、研学旅游等不同类型旅游产品,提高供给质量。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提高供给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培养一个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管理团队,对员工做好产品、服务、营销、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