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阴影让旅行节奏减缓;而大、中、小学和不少单位为防疫发布的“禁游令”,也会使旅游步伐放慢。
但总体而言,疫情对旅游消费者的信心影响不是很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存在,刚性旅游消费的基本面和中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短期内近郊游、自驾游等旅游方式将会受到游客青睐。
从长远看,新冠肺炎疫情唤醒了民众的生命和养生意识,对低密度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以及康养医养类旅游产品的关注度将大幅提升,或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二)旅游业因“疫”洗牌、优胜劣汰,新业态应“疫”而生。
疫情下,一部分涉旅企业倒闭关门,优强者胜出,在痛定思痛中催生了旅游新业态和服务新模式:一是“云”模式应用空间扩大。
“云”模式既可为居家旅游提供平台,使旅游向行动不便人群延伸,又可为线下旅游提供有效推广,激活线下潜在游客的旅游意愿;“云上文博”为文博旅游打开一扇窗。
受疫情影响,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纷纷临时关闭,而“云展览”“云游文博”“云参观”“云剧场”……各种形式却同步上线。
“云上文博”不仅让因疫情宅家一族饱享文化盛宴、吸引原有线下客户,还可能激活不爱参观博物馆的网民,激发更多的文化需求,使集文旅融合、技术与文化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一身的“云上文博”,极可能成为文博旅游新的发力点。
二是数字科技将为旅游业发展释放更多新动能。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数据科技正全面融入旅游产业并发挥重要作用。
“云旅游”“5G+旅游”“大数据+旅游”等数字化应用模式将为旅游产业发展释放新动能。
同时,疫情防控倒逼景区加码智慧管理。
实名制登记、在线预约等已成为不少景区恢复开放的“标配”。
这些景区利用大数据等科学手段,促进升级改造票务系统,使用提前预约、线上购票、语音导览等非接触方式购票和健康游览,最终实现景区智能化管理。
三是跨界卖货、外卖送货等成为旅游企业抢滩的“新大陆”;阳光厨房让吃得放心、“无接触服务”带火智能无人酒店……
(三)疫情倒逼旅游供需双方的觉悟提升。
守规矩、讲卫生、不扎堆、强防疫的自觉性大为提高。
不少供给方(涉旅企业)把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提到新的高度;防范和处置旅游纠纷的举措更加全面务实;涉旅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直播合作等活动更加主动积极;旅游服务软硬件设施建设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被放到更重的位置。
更多的需求方(游客)更加注重生命和养生、防疫和安全,守纪律、强约束更为自觉;触“网”学习更加主动;形成了许多显文明、益健康的良好习惯。
二、后疫情时代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根据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新方向,检视我市旅游特别是乡村、近郊旅游实际不难发现,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乡村、近郊旅游景点的卫生防疫安全防控意识不强。
防控物资准备不足、防控手段缺乏。
二是乡村游、近郊游的硬件不“硬”。
公交不达、标识不清、信号不好、吃住不便、询问无门。
三是软件太“软”。
理念不新、业务不精、导游难找、业态雷同单一。
四是人才缺乏。
懂旅游、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奇缺,数据科技真正融入旅游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是医养更多停留在理论上。
三、后疫情时代振兴旅游业的建议
中共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把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求四个轮子一起转。
为在后疫情时代转好旅游产业化这个轮子,我们建议:
(一)强化危机管理,引导涉旅企业化被动为主动。
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预案,包括疫情防控、安全防护等;进行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动演习,打通交通、医疗、物资供应等环节,做到胸中有章,遇事不慌。
强化涉旅企业防疫情、保平安意识。
加大宣传指导督促力度,让相关企业时刻绷紧防控疫情、确保平安这根弦,细化各项措施,使工作常态化、程序化开展,切实把防控疫情和旅游安全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强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补齐乡村、近郊游硬件短板。
一要制定详实管用的行业规范标准,积极推行阳光厨房,做到食品可追溯、用好快递服务,变堂食为送餐,这样即使遇到疫情也不至于关门谢客。
二要对现有民宿、客栈等加强行业培训和防疫安保指导,使之做出特色、防控有效、服务到位,高质量做好自助服务的配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