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即使遇到疫情也不至于关门歇业。
三要加强旅游公路与高速公路的衔接,把县乡公路改造和旅游公路建设结合起来,推动旅游景点互联互通;有条件的可开通公交,暂不具备条件的,可根据人流量大小,调节开通班次和时间,以解决通达问题。
要建设和完善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旅游标识标牌,做到精准无误,让游客有的放矢。
四要适当布点,经营常规旅游商品、卫生和安全防控商品、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旅游商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流体系,使旅游商品既可伴手,又可邮寄,扩大有效消费。
五要建好用好游客集散中心,完善功能,规范运作,使之真正发挥作用。
(三)强化数字科技应用,加快智慧旅游步伐。
一要完善智慧旅游平台,开通“旅游百事通”电话热线,健全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二要拓宽数字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空间,加大旅游景区、旅游公路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完善景区实时监控和秩序监管等功能,强化高峰时段旅游服务保障。
三要加大为线上线下旅游连接服务的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使人才技术缺乏的旅游企业找得到帮助线上服务的载体。
(四)强化特色业态的引进开发,有序增加游客参与度。
引进、开发业态,要因地制宜,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要学习应用创新思维,让游客变成故事、活动、情节中的角色,变成当地居民体验生活,增加旅游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归属感。
(五)强化人才引进和专业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要与省内外的旅游培训学校、优强景区景点建立旅游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培训、考级、评优、大赛、表彰等方式,使从业人业服务规范有礼,不仅是岗位上的服务员,更是旅游的形象大使和义务宣传员;要充分发挥好导游作用,让导游在发挥基本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承上启下、有序推荐省内景区、特色餐饮、住宿、娱乐项目等方面的作用。
要写好各具特色的导游词,增加景区景点的综合魅力。
(六)强化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族医药精髓的挖掘和开发。
制定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专业康养、医养方案,让游客在康养、医养中感受民族文化和民族医药的独到魅力。
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业发展趋势与应对3
1.疫情已是常态化,它已不是阻碍我们发展旅游业的主要障碍,目前我们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应对常态疫情和突发疫情的系列保障措施。
保民生促就业发展经济是后期的主要任务,旅游业作为促进消费的重要行业又符合当前提倡绿色发展经济方式,国家会积极支持和推动旅游业更大发展,旅游业逐步恢复发展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而且就在当下。
2.拥有14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国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大中国,旅游市场的内循环,压抑了2年的旅游消费逐步释放足以撑起整个旅游市场。
3.由于疫情控制已是常态化,所以旅游市场是有限度有节奏的逐步放开。
各旅游景区在大数据的指引下,会根据自身接待能力限量接待,所以旅游业的发展是稳步攀升积极有序的恢复,不会出现井喷行情。
4.为适应稳定有序的旅游市场发展速度,旅游行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在旅游形式上应由观光游览型向向深度体验型转变,做足做细旅游产品的深度,获取更大的市场收益。
5.旅游产品线也应由城市著名传统型向乡村旅居、民俗体验游、森林康养度假游、山地休闲运动游等深度接触大自然的农游体验型更宽度产品线拓展获取更宽产品线的市场收益,而且目前本地游越来越受到城市游客的青睐,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基础。
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业发展趋势与应对4
疫情前,文旅行业虽然构筑逻辑和行业规则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但是整体向好面没有改变,投资热、消费热、创建热,一切还是欣欣向荣的局面;
疫情时,文旅行业的惨烈有目共睹,先后倒下的涉旅企业不计其数,即使到今年也没有多大程度改观,艰难续命;
目前后疫情时代,社会消费呈现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急剧变化。
文旅行业同样也呈现出消费两级分化现象,高端及低端消费市场同时呈现出机会。
一方面,高端旅游市场依旧火爆。
疫情阻断了出境游,给到国内高端旅游市场很大的机会;国内高端文旅项目品质也在不断提升,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
另一方面,低消费行为在微度假风潮下凸显。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消费水平和出行方式,低价消费行为近年蔚然成风。
周末游、短途游、度假游成为日常,房车、露营、轻户外成为潮流,尤其露营,近半年几乎成为家庭出游的最大风口。
一些小而美的旅游项目在疫情期间的表现要优于大型文旅项目。
作为文旅项目的参与者,清楚地知道新冠疫情对于文旅项目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种属于“不可抗力”范畴内的大困难、大前提下,如何建立一个文旅项目并保证项目可以自造血生存下去,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写这篇文字,是想把自己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记录下来,看看能不能触发大家的一些灵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第一,要寻找到文旅项目能够健康发展的的基础条件。
在看来,文旅项目的基础条件当中必须包含两个概念,一是人口,二是消费场景——如果做到了这两项已经不能保证项目的存活,那只能说是运气太差了、非战之过吧?
第二,把“人口”与“消费场景”进行了细分,在“人口”方面,把旅游人群细分为“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在“消费场景”方面,把它细分为“现场消费”与“远程消费”——虽然不完全赞同,但是如果你非要理解成“线下消费”与“线上消费”,也觉得没有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