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
②诗人的任务是:。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露水”“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所以可答: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故答案为:⑴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⑵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⑶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哪些诗句照应诗歌题目“行路难”?
(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答案】(1)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多歧路,今安在?
(2)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解析】【分析】(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作者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则直接感叹自己前行之路的艰难。
(2)“闲来垂钓碧溪上”指的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忽复乘舟梦日边”指的是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作者在这里借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表达了诗人对从未来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多歧路,今安在?
⑵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那个完成此题。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的内容、运用的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