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2)屈原的诗歌中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如《离骚》中“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生活命运的深切同情。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一句引用鲛人的民间传说,描绘出一种奇妙的情景,同时也营造出阔大而寂寥的意境。
答案及解析:
22.(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2)云归而岩穴暝(3)长太息以掩涕兮(4)哀民生之多艰(5)沧海月明珠有泪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霏”“艰”“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劝学》一文中,荀子强调,君子想要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就要___________。
⑵《氓》一诗中,弃妇自诉在夫家时辛苦劳作,早起晚睡,天天如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⑶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塞外雄浑壮观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23.(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夙兴夜寐(3)靡有朝矣(4)大漠孤烟直(5)长河落日圆
24.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相应语句。
(1)《诗经·氓》中用桑叶枯黄飘落比喻女子憔悴、衰老被弃的名句是: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国君荒唐、不体察民心的两句是: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
答案及解析:
24.(1)桑之落矣(2)其黄而陨(3)怨灵修之浩荡兮(4)终不察夫民心(5)寄蜉蝣于天地(6)渺沧海之一粟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注意提示性语境分析,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桑”“陨”“浩荡”“蜉蝣”“渺”“粟”的写法。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2)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指出自己所说的“师”不是指教小孩学习文章断句的老师。
答案及解析:
25.(1)海日生残夜(2)江春入旧年(3)彼童子之师(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本是美好的事物却使人平添烦恼,所以李煜在《虞美人》的开篇发问“_________”,希望它赶紧结束,又在结尾运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用“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无限的愁绪。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分析宫廷里的侍从护卫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奋不顾身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26.(1).春花秋月何时了(2).问君能有几多愁(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盖追先帝之殊遇(5).欲报之于陛下也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2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_____,______”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相似之处。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受邹忌启发,悬赏征求意见,命令一下达就出现了“____,_____”的盛况。
(3)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触景生情,用“_________”将愁情形象化,写出愁思的无穷无尽。
答案及解析:
27.(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群臣进谏(4).门庭若市(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谏”的写法。
2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是“______”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