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4)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5)加强通风。
28.普通病区的隔离要求有:(1)在病区末端应设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
(2)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
(3)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
(4)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
(5)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张;双排不应超过6张。
29.(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①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和其周围环境时。
②对实行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等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时。
③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
(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①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②接触某些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0.对于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自病人入院时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31.人体正常微生物群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共同组成了人体微生态系统,并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
在外环境影响下,人体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即为微生态失衡。
3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皮肤、口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的常居菌或暂居菌。
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时即可发生内源性感染。
随着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深入,外源性感染已明显减少,内源性感染则在增加,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
33.临床科室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等。
34.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点科室/部门是指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对预防医院感染具有重要作用的科室。
如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母婴室)、移植病房、烧伤病房、手术室、产房、导管室、消毒供应中心、内镜室、口腔科、血液净化中心、感染性疾病科等。
35.标准预防的基本原则是:(1)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可被传播的感染原,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2)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所有患者。
(3)目的是预防感染原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传播。
36.需要消毒的内镜有:胃镜、肠镜、纤支镜、喉镜等。
需要灭菌的内镜有:腹腔镜、膀胱镜、胸腔镜、胆管镜、脑室镜、关节镜等。
37.使用隔离衣或防护服时应注意:(1)正确穿脱隔离衣与防护服。
(2)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3)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4)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或防护服若无明显污染可连续应用。
(5)如接触过疑似患者,接触第二位患者时应更换隔离衣或防护服。
(6)隔离衣或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7)重复使用的隔离衣应每天更换,遇污染时及时更换、清洗并消毒。
38.导尿管置管时,预防感染的措施有:(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防止污染。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ml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