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生物媒介传播:主要是指媒介节肢动物(蚊、蚤、蝇、蜱和螨等)所引起的传播。
35、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和场所。
36、传播途径:病原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7、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38、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种感染预防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
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
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
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39、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传播。
40、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um),在空气中短距离(1米内)移动到易感人
群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41、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42、感染链: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43、个人防护用品: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
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44、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45、清洁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
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
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
更衣室、浴室、储物间、配餐间等。
46、潜在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
能被患者的血液、体液、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
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
47、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
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
包括病室、处置室、
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
48、两通道: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
医务人员通道、
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道、出入口设在污染区一端。
49、缓冲间: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
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端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
50、负压病区(房):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房)的空气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
使病区(病房)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
负压病区(房)内排出的空气需经处理,确保对
环境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