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干部强化“主角”意识、大局意识,主动靠前,发动群众,当好引路人、服务员;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村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引导群众当好主力军、运动员,形成乡镇组织、村为主体、社会参与、部门协作的建设机制,让政府成为推动者、监督员。
2、科学谋划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发展。
一是高标准规划设计和实施。
坚持高起点设计的理念,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设计部门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注重规划设计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特点相结合,推动一村一规划,根据各乡村特色、地理区位、资源特点、产业需求、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农民实际需要等要素,科学定制规划,使建筑形式、田园风貌和自然景观的相互融合,突出差异性,建设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避免千村一面;抓好规划设计的实施工作,对于规划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不折不扣的予以实施,定期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建设,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切实落到实处;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
二是突出长效管理机制。
在环境治理和人文建设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农村环卫队伍,采取部门服务延伸、村里自主管护和社会专业维护相结合,落实保洁员职责,有效实行物业化管理、专业化保洁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发挥环境改善与素质提升的内在互动,提高村民生态文明素质;建立巡查、通报和媒体监督机制。
3、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
一是建立市场化筹资方式。
增强市场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各级地区和部门创新思维,打破原来的等靠要思想,在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的同时,利用市场化机制破解资金瓶颈问题。
通过社会融资等方式,发挥市场的作用和活力,通过引进招商引资项目,以项目为拉动和载体,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主动出击,按照创建目标整合资源,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扶持;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模式。
二是坚持产业为基。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以抓大户上规模、抓特色建基地、抓服务建体系、抓龙头促工贸、抓典型带全面为基本路径,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动农村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拓展新兴产业,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传承优秀文化紧密结合,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经营村庄、繁荣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意见建议3
日前,我市考察团赴江苏泗洪县,浙江省安吉县、桐庐县、富阳市、平湖市、嘉善县考察参观学习。
学习回来后,各乡镇积极采取措施,迅速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热潮。
针对蒋口镇及周边乡镇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广大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倡导者和执行者,农民群众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
但目前情况来看,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大局性不够强,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2、建设资金有待落实。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
3、村庄规划有待完善。
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但在目前的规划中很少突出各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特色,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另一方面,一般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存在“千村一面”现象。
4、建设标准有待提高。
大部分的一般整治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
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二、美丽乡村建设急需改进的一些地方
1、必须因地制宜,完善规划。
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
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
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
二是要稳步推进。
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
2、必须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一是注重财政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