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在子代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
2.豌豆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1.自花传粉,闭花受粉(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2.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容易栽培,生长周期短。4.一次繁殖产生后代多。
3.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1.去雄(花蕾期雄蕊)。2.套袋。3.传粉。4.套袋。
4.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形状分离。
5.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因此孟德尔时代不可说基因,而要说成遗传因子。
6.实验方法:模拟实验。
7.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根据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8.测交实验验证了孟德尔的假说。
9.孟德尔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涉及一对相对性状实验得出的结论)
【现代解释实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配子。
10.对一次繁殖产生后代少的物种测交,可以选择杂合子雄性和多只隐性纯合子雌性杂交。
11.相对性状的形状表现不一定只有2种,可以有很多种。
12.回交:杂交得到的后代再与亲本个体交配。
13.共显性:在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中,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的同一个体中表现。
14.不完全显性:在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中,F1的性状介于显性和隐性亲本之间。
15出现“孟德尔定律”的题不能用“基因”这词,要用“遗传因子”
1.杂合子连续自交n代,则杂合子概率(1/2)^n。显隐性纯合子概率相等,且比例无穷逼近1/2。
2.鉴定基因型最好的方法是测交,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
3.AaBb自交产生子代过程中,结合方式有16种。子代表现型4种(分离比9:3:3:1),基因型有9种。
4.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5.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涉及多对相对性状)
【现代解释实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6.孟德尔第一第二定律仅适用于高等生物的有性生殖。(1.真核生物2.核遗传3.有性生殖)
7.山柳菊是孟德尔首选的实验材料。但是它有时进行有性生殖,有时进行无性生殖。花较小,且没有易于区分的可以连续观察的性状。
8.等位基因是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注意与相同基因的区别。
9.原核生物和病毒不遵循孟德尔第一第二定律。
10问“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答“多少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少种性状”。问“基因如何控制性状”→答“(具体)基因通过控制相应的酶的合成控制生物代谢,进而使生物表现出(具体性状)”或“(具体)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生物表现出(具体)性状”。一般有两对或以上对等位基因的题都要答“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两个一起)
1.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卵子在卵巢形成。曲细精管中有大量的精原细胞。
2.精原细胞和体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相同。
3.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静母细胞→精细胞→精子(两次减数分裂后需要经过变形作用才能形成精子。)
4.争议说法: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是体细胞
5.末期的细胞已经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因此减一末期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减二末期是精细胞。
6.间期:染色体复制,数目不变(减数过程中唯一一次染色体复制)
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7.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8.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四分体。
9.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10.同源染色体:大小性状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11.卵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总是不均等分裂(第一极体分裂为两个第二极体时处除外)。无变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