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佳
苏州人对于节日的吃食格外讲究。春节吃饺子;中秋吃月饼;元宵吃汤圆;清明则是吃青团子,而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还要挂菖蒲圃、喝雄黄酒等等。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因楚国著名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每年到端午节这天,我们家都会吃妈妈提前包好的粽子,并在门上挂菖蒲。今年,我也尝试了一下挂菖蒲。我先将妈妈准备好的菖蒲、艾草、大蒜放在一起,并包上一张小小的红纸,再系上红色的丝线,最后用胶带粘挂在门框上。
虽然菖蒲挂好了,但我却心存疑惑,为什么端午节要挂菖蒲呢?于是上网查了一下。原来,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而五月初五是毒日。端午则是毒月恶日,需要正能量的端午三友“菖蒲、艾草、大蒜”,对付蛇、蝎、蜈蚣、蟾蜍和壁虎,也就是“五毒”。三个好朋友,担任着不一样的武器,菖蒲是端午三友中的“剑”;艾草是“鞭”;大蒜则是“锤”,帮助人们祛邪避毒。
后来,我还将剩下的菖蒲根切成一片片的薄片,在缝衣针上穿上红丝线,把它们穿串起来,做成一条菖蒲手链,套在手上可好看了,而且还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清香,那味道沁人心脾,使我时不时就想闻一下。
看来,端午节不仅吃要讲究;而且挂,也有挂的讲究。
传统习俗端午节作文8
黄子堃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快要到端午节时,我这只小老鼠就馋得慌。因为我特别喜欢吃粽子。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屈原投江和伍子胥殉国的故事。但是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才了解到:端午节并不是因为屈原才有的!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端午节了。
第一阶段:夏至
先秦那会儿,老百姓的娱乐活动很单调,于是他们就经常一边种地,一边往天上瞅。瞅着瞅着,他们发现:在咱们中华大地上,每年总有那么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就是夏至。那时候的人特别讲究阴阳学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而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堪称“阳顶天”。所以人们觉得,得在这天搞点仪式,万一能去凶化吉呢?于是,人们决定在夏至这天,搞点祭祀活动。
祭祀需要供品,只用猪牛羊又太没创意,所以他们开了个脑洞:用竹叶包上米,做成牛角的样子。两者结合,代表阴阳调和、驱邪辟毒。最后,还给供品起了个名字:角黍。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没错,角黍就是粽子的1。0版,人们最早是在夏至那天吃的。
第二阶段:端午节
夏至那天,是农历的五月。这时候的天气,有个很重要的特点——热。天气又潮湿又炎热,这么一来细菌滋生,五毒丛生。在这个时间段,人特别容易染病,对于医疗水平有限的古人来说简直是死亡的一季。所以在五月初五这天,为了防虫防病,各种办法都用上了:
后来,这些习俗就流传了下来,人们还给五月初五这一天,起了个专门的名字————端午。
又因为离端午比较近,所以角黍就变成了端午的美食夏至就渐渐不吃了。
在我的家乡,端午有许多个习俗,不知别处有没有: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手腕上。瞧,我手上就有一个去年端午系的五彩线手链。这丝线称为“长命缕”。各家各户压在门上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端午节最不可少的是粽子,各地的粽子的做法、样子都不一样,食材更是千奇百怪。家乡的粽子大部分是“江南四角粽”因其长得像一只小脚丫,美其名曰“小脚粽”。有鸭蛋黄馅的,有蜜枣馅的,有鲜肉馅的……让人口留余香。
我爱家乡的粽子!我此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