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水蒸气附着在烟尘微粒上,凝结成小水滴;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越来越低,小水滴变成了小冰晶。
小冰晶不断地碰撞,不断增大。
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形成了雪花。
127、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
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
人们除了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和控制光的传播方向外,还发明了(光导纤维)、(放大镜)等来控制光的路线。
(放大镜)又称(凸透镜),它的作用有:(聚光、放大、成像)。
(照相机、显微镜)的镜头中都有凸透镜。
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不同的物体会对不同的色光产生(吸收和反射)作用,比如:红花只(反射)红色的光,而其他光则被(吸收)了。
(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
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组成的,彩色电视机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1870年,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光线能沿着弯曲的水流传播。
人们根据这一发现发明了(光导纤维)。
光导纤维广泛应用于通讯、医疗等行业。
128、常见的管弦乐器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弦乐器),如小提琴;(管乐器),如小号;(打击乐器),如木琴。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古琴)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
我国古典《流水》被录在美国“航天者”号太空飞船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外太空。
129、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都会产生声音。
振动有规则的、有准确音高的声音叫乐音;振动无规则的、无固定音高或音高听起来不明显的声音称为噪声。
乐音有三个要素:响度(或音量)、音高(或音调)和音色。
(共鸣)使得声音变大。
(弦乐器)都有一个(共鸣箱)。
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测量声音的(响度,也就是音量)。
0分贝是人能听见的微弱的声音。
人能听到声音需要三个条件: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传递声音的物质(介质)和能够接收声音的听觉系统。
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递。
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源产生的声音,通过物质把这个振动传到人的耳朵里,耳朵通过听觉系统把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人就听到声音了。
控制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控制:如禁止鸣笛,给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如在路边植树形成“绿色音屏”、或安装隔音板。
在接收处控制:如人佩戴耳塞或者耳机状消声器。
130、我们进行的科学探究过程包括: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
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选择好研究主题后,要大胆地有根据地进行猜想,并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与大家交流。
我们的猜想与事实是否相符,还需要大量的事实与证据来证实,把搜集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
131、亲历探究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深入调查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形式。
只有调查之后才有发言权。
调查是一项很复杂、细致的工作,小组内要做好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