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
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高渐离忘不了荆轲,忘不了燕国,“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
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
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
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
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高渐离不再弹奏筑,因为知音已逝,从心底发出的音乐没有人能真正地听懂。
可以看出高渐离与荆轲感情深厚,他始终在怀念故友,眷恋故国。
“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
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熏瞎了燕惜的眼睛”,为了报仇,高渐离来到秦宫;果然,秦始皇被他的音乐吸引,“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
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
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高渐离最终做出了行刺秦始皇的选择,并最终为此殒命,由此可见他忠于燕国,以死报国。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叙述视角与叙述特色的能力。
作品以“筑”这一物的视角进行叙述,让静物“筑”开口,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塑造高渐离的形象,如写“筑”的心理和行动,“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
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
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
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
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
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
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
我停止不下自己”“”“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等。
这些描写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
“筑”作为高渐离身边的事物,不仅能看到高渐离的言行举止,还能看破高渐离迫于时势外在伪装下的真实想法,如“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正是这些内心所想,促使高渐离不断做出新的选择,使得人物的遭遇更加真实丰满。
用“筑”讲述历史人物真实的遭遇,充分表现了历史文化中深层的悲壮与厚重,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
文章表现的虽是高渐离这一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生平经历,却没有从他的视角展开描写,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筑”的视角来写,视角独特,引人入胜;且赋予“筑”以人的感情,作为高渐离最终击杀秦始皇不成含恨而去的见证,这一视角另辟蹊径,使文章充满新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
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
四卿恐,遂反攻出公。
出公奔齐,道死。
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
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
请地赵,赵不与。
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
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