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6岁的王女士原来是一家基金会的项目经理,两年前为了照顾5岁的小女儿辞职,最近她觉得丈夫对自己说话不尊重,婆婆看自己不顺眼,大儿子嫌自己唠叨,她变得越来越焦虑,常常失眠,动不动就发脾气,针对王女士的情况,社会工作者最适宜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教授陪伴和管教儿童的相关技能
B.引导学习释放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C.帮助改善夫妻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D.协助消除婆媳的误解以缓解矛盾
【答案】B
【解析】“她觉得丈夫对自己说话不尊重,婆婆看自己不顺眼,大儿子嫌自己唠叨,她变得越来越焦虑”,都是服务对象自身的主观认为,同时“越来越焦虑,常常失眠,动不动就发脾气”,体现出服务对象压力比较大。故B正确。
18.刘女士最近与男朋友关系不和,情绪低落,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因而向社会工作者小林求助,但最近的两次面谈,刘女士都失约了,小林问及失约的原因,刘女士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忘记了,我这两次都是提醒自己的,但每次见你之前我都跟我男朋友打电话,然后我们就在电话中吵了起来,他最近对我很冷漠,我就的赌气跟他说我们没法儿继续了。”小林说:“你最近对男友有很多不满,我也在帮你想这是怎么回事,咱们一直在尝试找出你忘记面谈的原因,你每次都说起男友,说他如何如何不好,觉得自己早该跟他分手,我想这是不是就是你忘记来见我的原因呢?”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小林的回应采用的技巧是()。
A.治疗情境
B.治疗关系
C.自由联想
D.诠释过程
【答案】D
【解析】诠释过程是指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其对服务对象心灵世界的了解。当一个人面对不被允许的冲动时,就会采用防御机制进行抵制。当防御机制失效时,焦虑和问题就此产生。社会工作者对于服务对象的重要性在于移情。诠释过程包括4个技巧:一是面质,指出服务对象不自觉并且重复的特定行为或话语,引发服务对象思考其背后的含义。二是澄清,协助服务对象了解其经验的详细内涵,主要涉及挖掘出过去对现在的心理现象的影响。面质与澄清有助于服务对象对其经验有更多认识,但是不能呈现潜意识的意义。三是诠释,涉及潜意识内涵的呈现与说明,如愿望、情感与防卫机制。诠释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服务对象将潜意识转化为意识。四是整合,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经验的整体认识。
题干:“你最近对男友有很多不满,我也在帮你想这是怎么回事,咱们一直在尝试找出你忘记面谈的原因,你每次都说起男友,说他如何如何不好,觉得自己早该跟他分手,我想这是不是就是你忘记来见我的原因呢?”就是一种诠释过程。
19.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对象的第二次会谈中,有如下对话。
服务对象:“我在舞蹈班学习现代舞,前两次勉强能跟上老师,但下课后就忘记了。到了第三、四次课,老师教的舞蹈动作越来越多,我完全跟不上,所以就退课了,之前的电脑课也是这样。”
社会工作者:“当你跟不上舞蹈班和电脑班的进度时,你有什么感受呢?”
服务对象:“有点挫败,觉得自己好失败”。社会工作者:“当你跟不上进度,感受挫折和失败时,你当时有什么想法呢?”
服务对象:“认为自己好笨,什么都学不会。”
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这段对话所处的助人步骤是()。
A.确定服务对象不正确的思维及其导致的情绪
B.要求服务对象自我觉察可能错误的思维方式
C.探索服务对象错误思维与潜在信念间的关系
D.检验服务对象重新建立的自我假定的有效性
【答案】B
【解析】助人的步骤:
认知行为学派助人的过程—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2)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3)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4)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5)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20.社会工作者小刘在社区摸排困境儿童家庭情况时,了解到35岁的汪先生失去了工作,妻子离家出走,他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家庭生活困难,两个孩子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小刘通过走访学校老师,进一步了解到孩子们学习成绩一般,与同学关系疏远,为此,小刘决定根据生态系统为汪先生整合外部资源,其最适宜的做法是()。
A.着眼于汪先生个人,开展家庭亲职教育,建立健康的养育观念
B.引导两个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高文化课的成绩
C.帮助汪先生了解就业救助政策,提供街道免费再就业培训信息
D.协助两个孩子学习并提升社会交往技能,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
【答案】C
【解析】ABD均未涉及外部资源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