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引导学生回忆,找回遗忘的珍贵往事,畅想未来生活
B.在与同学比较中,发现成长规律,相互激发写作热情
C.搭建回忆支架,唤醒学生的成长记忆,选择写作内容
D.回顾个人经历,详细记述成长中每件事情的完整过程
【答案】C
【解析】此教学活动是为了教学“学写传记”而设计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所以请同学们分享回忆是主要是为了唤醒同学们的过往记忆,筛选素材,以便确定写作内容,故本题选C。
12.阅读某教师的语文教学随笔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阶段性测试的成绩是评定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此类成绩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但并不是唯一标尺。评价应注意体现“个性化”教育理念,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个性化评价方式。
初中学生学习习惯不同,知识掌握程度差异明显,教师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应该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下作业表现,借力而行,发现学生的优点,总结学生的良性变化趋势,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对上述教学随笔片段的分析,正确的是()
A.阶段性测试不是判定学业质量的唯一手段,因为它难以反映学习效果
B.应依据课堂表现及作业表现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而不是发现学生问题
C.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的选择上,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D.“借力而行”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影响学生,使其发生良性变化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可知,阶段性测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应语文学习效果,故A选项中难以反映学习效果的说法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发现学生问题的说法,故B选项错误;题干中提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因此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故C选项正确;借力而行是指根据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其发生良性变化,而不是依据教学规律影响学生,故D选项错误。
13.阅读某教师《荷叶·母亲》的学习任务设计和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学习任务:冰心优美的现代文诗。体验真挚而感人的情感。同学们,请你拿起手中的笔,用“母亲啊,你是__,我是__,除了你,谁是我__?”的句式,仿照课文第⑨段,写下自己对母亲的诉说。
反思:这个学习任务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也可以引导学生升华情感。为快速打开学生的仿写思路,课堂上我”自作聪明”地引导,“同学们,今后我们遇到仿写训练,你们要建立发散思维,这样就会有一系列的素材供你调遣。常用的比喻有风花雪月、琴棋书画,蓝天白云,风霜雨露......举个例子,风花雪月中的“风”,母亲啊,你是风儿,我是沙...”不待我开口,全班顿时哄堂,当时每个学生脑子里肯定都被“沙”"洗脑了!怎么办?我徐徐说道:“我是沙,除了你,谁是我飞行的依托?”由此“安静等待大家笑过之后,继续投入创作。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随堂生成的教学行为也应有明确目的不应过于随意
B.在仿写训练中,教师不应给学生范例,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C.仿写训练应激发学生的创意表达,呈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D.仿写训练要读与写结合,“读明白”是“写明白”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教师对于教学行为要有一定的把控,不能过于随意,A正确;在训练中,老师需要给学生进行示范或者范例,来规整学生的发挥方向,不应让学生过于自由发挥,B错误;仿写训练是为了让学生们发挥创意,体现每个人的独特理解,C正确;仿写训练是要读与写相结合,需要对范例读明白”,才能“写明白”,D正确。故本题选B。
14.阅读某教师有关拓展阅读学习研究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课内阅读是学,课外阅读是用。课内阅读重在精读,课外阅读重在广博。由课内阅读像课外拓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同一主题的其他作品,同一写法的其他作品,同一时代的其他作品。学生读了居里夫人的《美丽的颜色》,就可以读同一作者写的《居里夫人传》,读了爱因斯坦写的同一名人传记性文章,再找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名人传记丛书来看。
对上述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课外阅读为的是学以致用,而不是为了扩大阅读范围
B.课外阅读才是真阅读,构建阅读经验,提高阅读品位
C.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拓展,就是由泛读向精读拓展
D.拓展阅读可由一篇文章到其他文章到一本或一套书
【答案】D
【解析】课外阅读不仅为了学以致用,也是为了扩大阅读范围,开阔视野,A说法错误;不仅课外阅读能够构建阅读经验,提高阅读品位,课内阅读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此说法过于绝对,故B说法错误;课内阅读应以精读为主要,课外阅读可以适当泛读,C说法顺序错误;D说法属于扩展阅读的概念,故本题应选D。
15.阅读某学生的随笔,按照要求答题。
地理课,课前进行几分钟随堂随机测验,测验结果记录到成绩册,所以同学们都十分重视。这节课,地理老师竟然先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先是必答题,不幸有不会的学生被选中,成绩不太好。其他同学既同情又高兴。接下来就是抢答题,依照惯例,这是一句设问。老师提出问题:“我国南北分界线的一座山脉,是什么山?”没等抢答说出口,只见后排一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也没等老师叫,站起来,脱口而出:“淮河!”对上述随笔的评价分析,正确的是()
A.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但对提高写作能力没有帮助
B.有讽刺同学的内容,看起来不具备积极向上的主题
C.虽缺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却依然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