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使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操作,应当在48h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11.病原菌同源性分析与医院感染暴发的确认有关。
病原菌同源性分析可用于对医院感染暴发的判断、感染病原菌的确定及寻找感染源。
进行病原体同源性分析的基本方法有:(1)细菌的表型特征分型技术,如血清型、耐药表型等。
(2)基因分型技术,如PFGE、Rep-PCR、AFLP等。
12.常规只需清洁,可定期或遇污染时进行消毒。
13.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除执行医院内肺炎的预防措施外,还包括:(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气管插管。
(3)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5~30cmH2O,无明显漏气。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及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逆流入患者气道;湿化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
(6)每日评估是否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4.当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患者时,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应做到:(1)进入隔离病室应戴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15.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6.医疗废物在分类收集时,应存放于医疗废物专用的包装袋、锐器盒内。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置于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损伤性废物置于专用的锐器盒内,由专职收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转运到医院指定的医疗废物暂存地统一处理。
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交由专门的机构处理。
17.“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是指: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应执行手卫生。
18.标准预防的措施主要有:(1)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
(2)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帽子、鞋套等。
(3)呼吸卫生/咳嗽礼仪:主要针对进入医疗机构的伴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所有人员,尽早采取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4)正确安置及运送患者,防止感染原传播。
(5)及时、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织物和环境,防止其成为感染原的传播媒介。
(6)安全注射: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中;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
19.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不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
包括消毒或灭菌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和不需消毒或灭菌的一次性
使用医疗用品。
如无菌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口镜、口罩、医用胶布等。
20.呼吸卫生/咳嗽礼仪的基本要素包括:(1)医务人员应认识到控制呼吸道分泌物的重要性。
在接诊患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的患者时,应遵循隔离措施,如戴口罩和手卫生;当医务人员有呼吸道感染征象,且需要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2)教育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并立即丢弃用过的纸巾;否则应用臂弯遮掩口鼻;当患者能耐受时,可佩戴外科口罩。
(3)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
(4)进行手卫生宣教,提供位置便利的速干手消毒剂;提供卫生纸和免触碰开启的垃圾桶。
(5)鼓励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人员在候诊区内,与其他人员保持1m以上的空间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