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22.医院感染常见多重耐药菌有:(1)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4)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5)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6)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
23.需要进行灭菌效果监测的项目有:(1)使用中的灭菌剂。
(2)各种灭菌设备。
(3)灭菌后物品,如灭菌内镜、内镜附件等。
24.按照产品标准不同,常用的医用口罩可分为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及纱布口罩四种类型。
25.根据不同类型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是:(1)清洁(Ⅰ类)手术:一般不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手术涉及重要脏器感染且后果严重、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以及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等,应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清洁-污染(Ⅱ类)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3)污染(Ⅲ类)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管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此类手术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6.不需要,只有在被病人体液、血液等污染的情况下才需消毒处理。
27.对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患者的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
如条件有限,可将感染或定植相同感染原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床间距>1m。
优先安置重度咳嗽并有痰的患者。
(2)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隔离。
(3)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4)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5)加强通风。
28.普通病区的隔离要求有:(1)在病区末端应设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
(2)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
(3)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
(4)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
(5)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张;双排不应超过6张。
29.(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①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和其周围环境时。
②对实行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等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时。
③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
(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①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②接触某些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0.对于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自病人入院时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31.人体正常微生物群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共同组成了人体微生态系统,并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
在外环境影响下,人体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即为微生态失衡。
3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皮肤、口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的常居菌或暂居菌。
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时即可发生内源性感染。
随着医院感
染监控工作的深入,外源性感染已明显减少,内源性感染则在增加,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