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27、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时如何选择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
答: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1)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
(2)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底限)。
28、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时如何选择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
答:(1)可口服给药就不应静脉或肌肉注射给药。
(2)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29、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时如何选择抗菌药物的给药次数?
答: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一般情况下,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30、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时如何选择抗菌药物的疗程?
答: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31、常见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有哪些?
答: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
32、常见的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有哪些?
答: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甲硝唑、两性霉素B等。
33、《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的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比率?
答:(1)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0%
(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4)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
(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6)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7)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8)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9)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34、血培养标本采集指征、时机及采集次数要求?
答:采集指征:当怀疑血流感染或脓毒血症时,应常规血培养。
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症状有:发热(≥38oC)或低温(≤36oC)、寒战、白细胞增多(>10×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9∕L)、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
采集时机:使用抗菌药物前、寒战和发热初期、停药6-8小时后或下次用药前。
采集次数:当前循证医学推荐、在短时间(例如1小时)内连续釆血2至3套(2瓶/套)。
建议一套血培养为一个需氧血培养瓶加一个厌氧血培养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