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中学教育上,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文化普及联系起来。
我不知道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未读过他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
90年代初期,我的朋友朱伟在《读书》上吹捧《夜泊秦淮》,吕叔湘看到文章,写信给父亲,让我寄一本小说给他。
父亲受宠若惊,没想到他会关心自己儿子的习作。
父亲与伯父一样,一生中写了文章,常寄吕叔湘指正。
写信就称“先生”,因为只低了一辈,用不着太客气,毕竟他比祖父小10岁。
轮到我,称呼就有些麻烦。
父亲先还觉得怎样都行,可是很快发现怎样都不太合适:称“先生”太不恭敬,毕竟隔了两代;称“丈人”或者“大人”又过于老派,一股酸腐气,这是现代汉语必须反对的。
讨论半天,父亲说,删繁就简,写“吕公公教正”吧,因为平时就这么叫的。
于是这么写了。
不过仍然觉得不是很好,因为嘴上喊和写出来,感觉不一样。
而且,当时电视上热播武侠连续剧,“吕公公”听上去,仿佛反面人物一样。
当时寄赠的是台湾版本,装帧比大陆的好得多,用纸也讲究。
书是够漂亮,只怕内容和扉页上的题款,不入他老人家的法眼。
既希望能提些意见,又害怕挑出一大堆毛病。
结果是没有反应。
吕叔湘当时近90岁,能承他惦记,已非常感激。
(有删节)
相关连链接
①吕叔湘(1904-1998),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校长。
他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吕先生讲到语文文字的运用是一种技能,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他主张“把语法教活”。
教师教语法要有很好的设计,先整理问题,然后决定讲哪些内容,再设计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
(摘自田小琳《吕叔湘先生和教学语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吕叔湘影响不大,而在汉语言学范围内,尤其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研究及文字功力一流可谓一代宗师。
B.《人民文学》发表信件向吕叔湘表达谢意,信很短,错误却很多,甚至把吕叔湘写成“吕叔相”,可见对吕叔湘意见的轻视。
C.作者父亲最终没敢写信劝吕叔湘在《人民文学》正吃批评的情况下放人一马,侧面反映了吕叔湘在治学方面的认真程度。
D.吕叔湘翻译的民俗学作品和编写的语言学著作,都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国内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E.作者把自己写的《夜泊秦淮》寄赠吕叔湘,希望能提些意见,但又怕他挑一大堆毛病,对方没做出反应,让读者非常感激。
(2)文中“吕叔湘的文字功底是第一流的”,试分析他的“第一流”有哪些具体表现?(6分)
(3)吕叔湘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6分)
(4)文章中说,“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挑小媳妇的刺儿。
”对于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一点语法,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