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有隐有显)。
5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9、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60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61.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2.“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63、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64、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65、《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66、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67、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6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69、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70、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1、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7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73、《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74、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75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7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78、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79、“大众数学”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80、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8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82、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83、有学者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三类:第一是实用知识;第二是学科知识;第三是文化素养。
84、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85、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86、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有隐有显。
87、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88、课程结构体现的三大特点是: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89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90、数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92、小学数学学科中最庞大的领域是数与代数。
93、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94、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95、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96、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9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