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激励家长促进学校全员育人工作的有效进行。
每学期定期表彰书香家庭,优秀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家长,最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等形式,学校定期邀请家长到校参加活动(如:处室工作部署会议、教学开放日、主题班队会、学校运动会、班级评优等),与孩子共同成长,让家长感受孩子的进步,从而进一步促进全员育人工作的有效进行。
七、加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研究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科学性、政策性很强,有其自身规律性,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
学校组织骨干德育教师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加大对德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加强校际交流、积极参加各类德育研究活动,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为增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创造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结合学校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把“德育体系建设”列为重要研究课题,开发校本德育资源。
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进,学术研究与经验传播同行,不断提高德育研究质量与水平。
希望各处室、全体班主任、教职员工结合本处室、岗位具体情况,认真实施本方案,并在具体实施中不断丰富我校德育体系的内涵,优化实施方案,切实推进我校德育体系建构的实践与研究行为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2023年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2
一、“知礼明德”德育品牌的形成
知礼明德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之一,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礼”与“德”的释义
礼
“礼”,本字为“豊”,在甲骨文中,“豊”的顶部就像两串美玉,底部就像有支架的建鼓。
意为击鼓奏乐,用美玉敬奉祖先和神灵。
许慎《说文解字》中也说:“礼,履也。
所以事神而致福也。
”“礼”也逐渐由“人类区别于禽兽的标志”发展成为“社会活动的准则”和“人际交往的方式”。
而与之相伴随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话题,便是“知礼”。
《管子·牧民》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确,彬彬有礼,儒雅恭谦,从来就被认为是一个人高素质的表现。
孔子曾言“不学礼,无以立。
”《晏子春秋》也有云:“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也曾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
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风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
“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现在的“礼”,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
包含仪容仪表、孝敬父母、尊贤敬长、做客待客、社会公德、律己修身等方面,其核心是自谦而敬人,目的是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知礼”,简而言之,就是要教育人们有底线、有约束、不放纵,要有秩序规则,遵规守纪,不能随心所欲。
德
“德”,甲骨文“德”字字形表现为用眼睛直视前望。
由形会意,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在西周金文中,“德”字在“直”下又添加了心的象形,强调了不仅要按目光直视,用通行大路的准则去行,而且必须用心去想。
使“德”的字面中含有了正直、公开、去行、去想四层含义。
《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德”是涵盖了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
“如果没有美德,荣耀又算什么呢?”
“礼”与“德”是相辅相成的,“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
“明”就是“弘扬、发扬”。
“明德”,简单理解就是要讲道德、有修养,并要把这些美德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