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大小:59.72KB 12页 发布时间: 2023-04-22 13:45:08 2.34k 496

(4)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5)本文第⑬段画线部分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使用了相同的插叙写法,请比较它们在写作意图方面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课文《紫藤萝瀑布》)

【答案】(1)B

(2)①生长环境极其恶劣;②姿态矮小、细弱、佝偻、伤痕累累;③有安分朴实、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④有忍受苦痛、顽强生长的精神。

(3)运用比喻、反复、对比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树面对苦难坚强隐忍的精神,突出强调了老人和榆树在生活经历和生活态度上的共性。

(4)内容上写出了“我”被老人和榆树的精神所感动,表达了“我”的崇敬之情。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5)本文插叙老人的生活经历,突出老人的艰辛曲折,表现他坦然面对磨难的顽强精神。链接材料插叙藤萝花十多年前的不幸遭遇,突出了眼前紫藤萝的蓬勃生机,为下文作者的深入思考做铺垫。

【解析】【分析】(1)B.“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应理解这棵处在干旱和贫瘠围困之中的榆树的生存智慧: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而不是不得不屈从命运。故选B。

(2)文章第④段“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砖垛有两米多高”“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可见生长环境极其恶劣;第⑤段“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第⑨段“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可见姿态矮小、细弱、佝偻、伤痕累累;第⑥段“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可见有安分朴实、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第⑤段“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第⑥段“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第⑨段“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可见有忍受苦痛、顽强生长的精神。

(3)这句话把“老榆树”比作“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使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榆树默默忍受苦痛,顽强不屈的形象;“自言自语”“不言不语”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老人和榆树在生活经历和生活态度上的共性;作者反复用“背负着”“走了”;整句话将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叠合,作者从中感悟到一种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可见“我”被老人和榆树感动得流泪了;“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可见“我”由感动到敬佩;在结构上与开头“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相呼应,总结全文。

(5)文章第⑬段“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插叙了老人的生活经历,可见老人生活艰辛曲折,“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更可见他坦然面对磨难的顽强精神。链接材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插叙了藤萝花十多年前的不幸遭遇,“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与眼前紫藤萝的蓬勃生机形成了对比,为下文作者“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深入思考做铺垫。

故答案为:⑴B

⑵①生长环境极其恶劣;②姿态矮小、细弱、佝偻、伤痕累累;③有安分朴实、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④有忍受苦痛、顽强生长的精神。

⑶运用比喻、反复、对比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树面对苦难坚强隐忍的精神,突出强调了老人和榆树在生活经历和生活态度上的共性。

⑷内容上写出了“我”被老人和榆树的精神所感动,表达了“我”的崇敬之情。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⑸本文插叙老人的生活经历,突出老人的艰辛曲折,表现他坦然面对磨难的顽强精神。链接材料插叙藤萝花十多年前的不幸遭遇,突出了眼前紫藤萝的蓬勃生机,为下文作者的深入思考做铺垫。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赏析和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抓住能表现这棵树的“不同寻常”的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根据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明确所用修辞,分析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⑷本题考查结尾作用的把握,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结尾往往是篇末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⑸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注意结合插叙的语段,明确插叙的内容,揣摩两处插叙的不同作用。

1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氤氲豆角香

王一如

①我一直以为,外婆这辈子过得太苦,几乎不曾享受过什么好的东西。

②以前,每当我独坐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想到这一点时,抬头总会看见外婆忙碌的身影。她小心地穿梭在一人多高的豆角藤蔓里,勾着背,捯弄着什么,像是在对土地虔诚地祷告。在外婆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农人最原始的模样:辛勤、质朴、坚韧,与土地融为了一体。我也看到了土地最温顺的一面:(A)裸露在外的黝黑皮囊,似隐隐泛着油光,亲昵地吻着外婆微微陷进泥土里的布鞋,像个讨喜的孩子。

③农作物、土地和老屋,几乎构成了外婆生活的全部。这便更加印证了我对外婆的看法——除了这些土到根里的东西,外婆确实是再无其他了。只是当我看到外婆仰起头露出的比太阳还灿烂的笑脸时,又不由得怀疑起来——外婆好像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宝贵的东西。

④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外婆对书籍的渴望,一早就被时代和艰难的生活变作泡影。外婆早早地学会下厨做饭、挑水洗衣,操持家务,大一些又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后来便随父母在外打工赚钱,最后嫁人、生子……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外婆一出生,命运便被长辈固定在了一条路上,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⑤那时,外婆嫁给了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待有些余钱,外婆便在屋后开垦了一片地,买了些豆角种子,清明前后种下去。豆角好活,产量又高。几场春雨之后,那些沉睡的豆角种子在潮湿的泥土中被暖阳一晒,便探出了嫩芽。正是这些生命力顽强的豆角,这些油油的绿意,给外婆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希望,似将她的生活都点亮了。即使在更艰苦的岁月里,有了豆角的陪伴,外婆也不曾退缩。

⑥外婆感慨豆角生命力顽强,我看外婆又何尝不是呢?当外婆笑着跟我讲这些故事時,我忽地从中悟到这样两个词:坚强不屈,苦中作乐。这是一种尽管“天欲雪”,也能笑问“能饮一杯无”的心境。

⑦外婆种豆角的习惯,保持至今。她把豆角当成自己的孩子,还未收获时,便时不时到地里看看。每当这时,她的眼神里总是带着几分欣慰和期待。(B)她有时翻翻几片叶,有时端详几朵花,有时松松脚下的土,有时勾起几片草屑。当她做完这一切时,便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这时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她勾着背,微笑着,“啧啧”地赞叹着:“今年又是个好收成。”风一吹,豆角叶儿沙沙作响,伴着外婆的笑,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一幅画。

⑧成熟的豆角,外婆把它们摘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趁新鲜炖着吃,另一部分晒干,囤起来。(C)温火,三勺油,一勺盐,几味调料,少顷,醉人的香便在厨房里漫开了。小时候耐不住,每每此时,我便跑到外婆身边,扯扯她的衣角,迫不及待地讨一口吃,身旁的母亲“噗”地笑出声,把我拉过来,食指轻点一下我的额头:“这都等不及呀?”

⑨待豆角上桌,外婆永远是吃得最少的一个,她把母亲夹给她的又统统给了我。我夹起一根小咬一口,泛着油花的香便在口腔中弥漫,那是源于土地,源于自然,源于爱的最纯粹质朴的香,回味悠长。仿佛自己此刻正站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肆意、随性、自由。这是我尝过的,最接近故乡的味道。

⑩我抬起头,看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在一块黝黑的土地上,竹竿上的豆角花开得正旺,而外婆,那个微勾着背的老太太,正微笑着,似与天边温暖的夕阳,融为一体。

(选自《人民周刊》2018年第22期,有删改)

(1)有人想把文末“我”抬头眺望远方的场景做成一幅版画,并在画上题一句诗。你觉得下面哪句诗最适合?请说明理由。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5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