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交班报告内容过于简单(现在已有所改变),内容有的不能体现专科疾病的特点,对疾病观察和描写重点不突出等。
4、服务意念不强,不能很好理解病人心理变化
在进行护理治疗过程中,个别护士缺乏责任心,主动服务意识比较薄弱;观察病人不仔细,不能及时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或在无意间违反了保护性医疗制度,使病人对治疗丧失信心。
02、管理者因素
由于护理管理人员对自身要求不严,未认真履行管理者的职责,对工作中各个不安全的环节缺乏预见性,未及时主动采取针对性措施,发现和处理问题不及时、措施不当等。
1、对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安全意识不强;
2、对各种职责、制度、常规的落实情况监控力度不够;
3、对低年资及业务水平低下的护士的业务培训是有的,但是督促检查不够;
4、在差错事故高发时段未能做好人力的调整;
5、病区一些标识牌缺乏或不够用,如防跌倒、坠床标记、腕带不够用;有的床无护栏等都是护理安全隐患的存在因素。
03、患者因素
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但患者的一些违医行为可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安全执业,如:不假外出、不按时服药、拒测体温、血压、拒绝翻身等。
制定强有力的护理防范措施,保证护理安全
(一)加强各种规章制度、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安全护理与法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和法律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依法施护的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由护理部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专题讲座,加强各级护士的安全管理,实行岗前培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护理核心制度》、《护理差错标准及处理方法》、及《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等与护理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
在学习上应体现“四勤”,即勤学、勤讲、勤问、勤记,反复灌输,让护理人员在认识上提高、思想上统一,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
(二)加强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
鼓励护士参加各种方式的再教育,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及主持专业讲座和业务查房等;定期组织科室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并由院、科两级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理论”考试,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观念;
对护理操作技能进行考核,让每位护士均能准确、熟练、规范的完成护理操作,从根本上防止因操作不熟练或失误造成护理差错,保证护理安全的落实。
(三)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
要求护理人员用法律的思维书写护理记录,培养护士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认真学习《护理病历书写要求及质量标准》,遵循护理文书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的书写原则来记录文字内容,仔细观察病情,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文书;禁止涂改、粘贴、错写、漏写;
使护理人员不但要有保证病人安全的意识,同时也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要求年轻护士多看书,做到理论扎实,遇到问题要请教,书写完毕再次检查的习惯。
科内成立质控小组,质控员每天检查并及时登记护理工作中的缺点和漏洞。
护士长不定期检查,每个月组织护理安全大检查,制定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四)加强护患沟通,树立“以病人为中心,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
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病人的配合和支持,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应尊重病人、理解病人、同情病人,因人施护。
在交流过程中应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对病人提出的疑问,用通俗易懂的专业知识,结合病人的情况,向病人说明诊疗计划、手术需知、潜在的危险因素、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
遇到护患双方有意见分歧时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体贴关心、理解病人,提高病人和家属对我们的信任,从而杜绝护理纠纷。
有效沟通使风险告知制度得以告知;尊重病人知情权,让手术、特殊检查治疗的病人得知检查治疗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防治措施及其治疗效果、并发症等,让病人及家属充分知情,并签名认可。
(五)加强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培训
1)作为管理者在工作中应以身作则,成为学习、执行、落实制度的模范。
凡事有预见性,努力作到“三预”、“四抓”,即:预查、预想、预防和抓容易出差错的人、时间、环节、部门,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超前教育和超前监督。
一旦发现问题不能一味的回避,甚至推卸责任,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解决,防微杜渐,让大家在别人的教训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
完善药品安全管理,注意药品配伍禁忌,输液速度,随时观察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对节假日、霉雨季节,易出差错的人,时间进行超前监控,超前教育,统一规定药品、针剂、毒麻,限制药品保管要求。
建立贵重药品登记本,毒麻药品上锁等,对质量差、失效药品不使用,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2)加强基础、专科知识培训与学习
鼓励与支持护理人员加强8小时以外的专业知识学习,参加各种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