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识”“写”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
新课程尺度在认字方面增长识字量,且会认的多,学会的少.在“量”方面,提出“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在“质”方面,提出“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掌控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92年版大纲强调“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新课程调整为会读、会写,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消花费太多的时间让学生抄,背词语,为学生开始阅读打下良好基础。
63、写字基本功的训练.新课程尺度在写字方面,各个学段都有明确的请求,1、二年级打好硬笔字的书写基础,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式和良好的写字惯,相识汉字基本知识,能把硬笔字写得尺度、规矩、整洁;初步感触感染汉字的形体美。
(二)案例分析。(请围绕新课标精神分析下面的案例)
1、一位教师执教《太阳》时,当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了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后,安排了表演的环节。教师假扮XXX射日,当正要射下第十个太阳的时候,学生纷纷阻拦,说出“慢着!”“等一等!”“别射!”而当教师问“为什么不能射?”时,学生却哑口无言,连忙翻书,但一时难以组织好语言。
如此安排表演,你认为合适吗?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呢?
答:首先肯定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回答不出,是因为学生在组织语言表达能力上一时没有达到老师预想的水平,另外,学生曾经知道人、动植物、气象等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上的统统离不开太阳.我以为设计这个表演环节,能够安排在"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之前较合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研究,教学效果会很好.
(三)问题分析及对策。
1、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研究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
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征象怎样看?怎样办?
答:“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研究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现象(模式).表面上看,是尊重学生,把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实不然,弊病不少.我认为:
首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明确让学生每读一遍的具体目标,请求是甚么,分出读的层次,目标明确地读,不是为读而读,也不是“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这类没有目标、没有效果的教学方式.
其次,要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品位,枢纽在于要营造合适的学境,空气.而不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研究状态.
再次,课堂教学注重秩序.新课程提倡合作自主探究研究方式,合作是同桌同组的合作研究,而不是交换位置合作.课堂纪律会变得乱哄哄.
我的观点是应在课堂教学中少出现为好.
2、一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XXX的悄悄话。丢——上街时,XXX把爸爸丢了。
爬——XXX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理由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惯。
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是你该处置惩罚?
答:句子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以“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惯”为由而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新课程提出:要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能力,保护学生的差异性。我们应该想到,也许是教师自身教学上出现了问题,才会有这样的教学效果。低年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很抽象,摸棱两可,在用词造句上难免出现语句搭配不当的错误。案例中老师的做法显然不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让更多的孩子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让更多的童真、童趣充满课堂。
5、论述题。
结合你的教学实践,重点围绕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谈谈怎样上好一堂课。
答: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以我的教学实践,怎样上好一堂课,我认为:
1、一堂课首先是能够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就是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2、一堂课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智发展的特点,二要符合学情、班情、校情。
3、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正确,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准确理解所学的内容。
4、一堂课要看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研究态度不积极时,教师就要善于提出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的要求,调动他们的研究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7
5、一堂课要看课堂组织严密紧凑.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上课时间、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等因素都要充分的考虑,利用这些条件完成教学任务,进步课堂效率.该当知道,教师不是单纯的教学知识,紧张一环要把课堂活动组织好
二、简答题(10分)
接洽实践简述如何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经常会遇到学生向老师请教语文研究的方法,教师往往告诉学生语文研究重在积累。的确,“积累”不失为语文研究的重要方法。可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立竿见影,这就决定了“积累”必须有一个过程,甚至周期很长。笔者曾化用XXX“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的名言,对学生说:“语文研究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借此告诉学生语文研究“隐性”增长的特点,这个隐性增长的过程就是积累。可是,不少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因此,他们在研究语文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积累,认识不到积累的重要性。他们或轻视积累,或浅尝辄止。还有许多学生对积累的认识肤浅简单,认为积累不过是记住几个词句而已。甚至一提到积累,有人就想到了死记硬背,就想到了食古不化,就想到了书袋子和书呆子。好像强调了积累,就会磨灭了学生的灵性和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机械认识论。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里谈谈语文研究中的积累。
1、积累的紧张性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是积累,积累是语文研究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良好传统。自古以来很多大师对此都有过精辟的阐述。XXX说:“积土成山,风雨共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积斫削而为工匠,积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仪而为君子。”XXX说:“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有力。”管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一小我积累的基础积识越广博深厚,所成就的学问也就越大。宋代理学家XXX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泉源死水来。”如果把语文研究比作一条河流,那积累就是开源。开源,才能浚流。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尺度(实验)》中多次提到积累。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无论是必修,照旧选修,也无论是阅读鉴赏,照旧表达交流,都少不了这一基础环节。能够说,积累在语文研究中占有根本性、决意性的位置。古语“积学以储宝,厚积以薄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离开了积累,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研究的高楼大厦就难以稳固,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无法形成。
二、积累的三个层面
积累关于语文研究的意义非常严重,因此我们在语文研究实践中要重视积累,合理而又充分地运用积累的策略。在积累的进程当中,我们应认识到积累绝不是单一的、简单的。积累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糊口的,不仅是能力的,也是情绪的。积累因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下面简述其概:
1.积累字、词、句、段、篇,这是积累的第一个层面。字、词,是语文研究中的基础知识。可以说,如果不积累字、词,我们就可能张嘴说错话,提笔写错字。积累句、段、篇,既是表达的前提,也是写作的准备。积累的仓库中少了句、段、篇,我们表达就可能言之无物,言之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