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生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大小:34.04KB 17页 发布时间: 2023-05-02 13:04:14 9.1k 7.67k

瞳孔的⼤⼩随光照强度⽽变化,强光下瞳孔缩⼩,弱光下瞳孔扩⼤,称瞳孔对光反射。

折光异常:

近视以凹透镜矫正

远视以凸透镜矫正

散光眼以柱⾯镜矫正

“三原⾊学说”:3种视锥细胞及3种视锥⾊素分别对红、绿、蓝光敏感

与视觉有关的⽣理现象

1.暗适应和明适应

2.视野与⽣理性盲点

3.视敏度:⼈眼分辨物体精细程度的能⼒,⼜称视⼒。

4.双眼视觉和⽴体视觉

⼩结

1、感受器的⼀般⽣理特性包括适宜刺激、换能作⽤、编码作⽤和适应现象。

2、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瞳孔对光反射)和双眼球会聚反射。

3、近视是因眼球前后经过长或折射⼒过强致平⾏光线在视⽹膜前聚焦,⽤凹透镜矫正;远视是因折射⼒过弱致平⾏光线在视⽹膜后聚焦,⽤凸透镜矫正。

4、眼存在视杆和视锥两套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过程主要包括光照致视紫红质分解变构,Na+通道关闭,进⽽产⽣感受器电位

听觉的产⽣过程

声波振动→外⽿(⽿廓→外⽿道)→中⽿(⿎膜→听⼩⾻→卵圆窗)→内⽿(⽿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

声波传⼊内⽿的⽣理途径是⿎膜、听⾻链、卵圆窗-内⽿。其中⿎膜、听⾻链具有显著的增压效应。

基底振动的“⾏波”学说

声⾳以⾏波⽅式从蜗底向蜗顶传播,到基底膜的某部位,振幅达到最⼤,该部位为兴奋区,其⽑细胞兴奋,引起不同⾳调的感觉。

内⽿的感⾳功能作⽤是把传到⽿蜗的机械振动转变为蜗神经的神经冲动,即将机械能转变为⽣物电能。内⽿可将传⼊⽿蜗的机械振动转变为⽑细胞上的感受电位,进⼀步转化为听神经上的动作电位。⾳调感觉取决于基底膜产⽣最⼤振动的部位。

螺旋器:⽿蜗内有⼀条长约30mm的基底膜,沿⽿蜗的管道盘曲成螺旋状,声⾳感受器就附在基底膜上称为螺旋器。

⼈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为16-20000Hz。在此范围内,对于每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个产⽣听觉所必需的最低振动强度,称为听阈(在极其安静背景条件下,⼈⽿刚能听到声⾳的最低强度)。

每⼀频率的声波都有其特定的听阈和最⼤可听阈,⼆者所包括的范围称为听域。

第⼗章

神经纤维基本功能:

传导兴奋:对其所⽀配的组织,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到神经末梢,通过释放递质来改变所⽀配组织的功能活动。(神经的功能性作⽤)

兴奋传导特征:⽣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轴浆流动:轴浆在胞体与轴突之间流动。

顺向轴浆运输——快速轴浆运输:线粒体、囊泡、分泌颗粒;慢速轴浆运输:微管和微丝逆向轴浆运输:神经⽣长因⼦、某些病毒和毒素。

突触的基本结构

前膜:突触前神经元突触⼩体的膜;

后膜:与前膜相对应的突触后神经元胞体或突起的膜;

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间隙,20-40 nm;

突触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突触传递过程(电-化学-电)

突触前动作电位-----Ca2+内流突触⼩泡的解离----神经递质的释放及扩散---突触后受体变构离⼦通道开放---突触后动作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递质----Na+等通透性增加----后膜局部去极化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