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4、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谈到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文本解读:(10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师对文本准确而深刻的解读则是决定这一过程品质高低的起点。请你根据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下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牧童》一诗进行研读赏析。提示:可从“诗句解析”、“诗境描绘”等方面入手,字数在500字以上。
附课文: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参考答案: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笛声悠扬;牧童归来,饱餐之后,和衣而卧。清风明月,好不惬意!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笛声阵阵。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②“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饱餐后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田园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透过诗作,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追求,对远离喧嚣、怡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评分要点:
1)能准确解读诗句意思,计5分。
2)能生动描绘诗歌意境,计5分。
3)字数不达标,酌情扣分。
(三)实践与思考(15分)
阅读教学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雪》教学片段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帮他?
生2: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
生3: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生4:我想,那老翁钓鱼是要拿去卖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你明白了吗?
生1:(一脸茫然)。
生5:(突然站起来提问)老师,现在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6:那可将冰凿破呀!把冰凿开可以捕到许多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我看到电视里介绍爱斯基摩人就是这样捕鱼的。
师:你真不错,在看电视的时候还注意学习语文。同学们明白了吗?
1、案例评析:你认为教师这样的处理方法可取吗?为什么?试运用新课程理念加以评析。(10分)
2、教学设计:如果让你来上这节课,你会怎样处理?(5分)
参考答案:
1、案例评析:教师的处理方法不可取。(2分)可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的教育智慧、课堂预设与生成、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阐述理由。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计8分。每涉及一个方面计2分。